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土动力学与振动地基论文

强震动台站的场地VS30估计及场地放大系数模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4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现状第15-21页
        1.3.1 场地条件参数合理性的“争论”第15-17页
        1.3.2 V_(S30)的确定方法第17-19页
        1.3.3 场地效应定量研究第19-21页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第21-24页
第二章 缺乏钻孔数据台站的V_(S30)的确定第24-64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场地效应的本质第25-26页
    2.3 场地效应的研究方法第26-28页
        2.3.1 GIT方法第26-27页
        2.3.2 SRI方法第27-28页
    2.4 V_(S30)的确定方法第28-32页
        2.4.1 等效剪切波速的确定第28-31页
        2.4.2 V_(S30)的确定第31-32页
        2.4.3 计算流程第32页
    2.5 KiK-net台站V_(S30)的确定第32-45页
        2.5.1 数据基础第33-34页
        2.5.2 傅里叶谱的计算第34-35页
        2.5.3 κ_0的计算第35-36页
        2.5.4 GIT计算结果检验第36-37页
        2.5.5 台站的V_(S30)结果及分析第37-45页
    2.6 美国加州地区台站V_(S30)的确定第45-51页
        2.6.1 数据基础第45-47页
        2.6.2 GIT计算结果检验第47页
        2.6.3 台站的V_(S30)结果及分析第47-51页
    2.7 中国西部地区台站V_(S30)的确定第51-60页
        2.7.1 数据基础第52-54页
        2.7.2 GIT计算结果检验第54-55页
        2.7.3 等效剪切波速的确定第55-59页
        2.7.4 台站的V_(S30)结果第59-60页
    2.8 V_(S30)估计值的应用效果第60-61页
    2.9 本章小结第61-64页
第三章 钻孔深度小于 30m台站的V_(S30)的确定第64-86页
    3.1 引言第64页
    3.2 V_(S30)的确定第64-68页
        3.2.1 确定方法第64-67页
        3.2.2 确定流程第67-68页
    3.3 方法可靠性检验第68-82页
        3.3.1 KiK-net台站检验第68-75页
        3.3.2 美国加州地区台站检验第75-77页
        3.3.3 中国西部地区台站检验第77-80页
        3.3.4 部分中国西部地区台站V_(S30)的确定第80-82页
    3.4 V_(S30)估计误差对地震动的影响分析第82-84页
    3.5 小结第84-86页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场地条件参数相关性研究第86-106页
    4.1 引言第86页
    4.2 场地周期T_0的确定第86-90页
        4.2.1 数据第87页
        4.2.2 通过H/V方法确定第87-89页
        4.2.3 通过剪切波速剖面确定第89-90页
        4.2.4 两种方法得出的场地周期的比较第90页
    4.3 场地卓越周期T_0与V_(S30)的经验模型第90-93页
        4.3.1 模型建立方法第90-91页
        4.3.2 模型形式的确定第91-93页
        4.3.3 模型系数的确定第93页
    4.4 利用经验关系确定V_(S30)第93-99页
        4.4.1 选取的台站第94-96页
        4.4.2 V_(S30)的确定第96-99页
    4.5 结果分析第99-102页
        4.5.1 场地放大系数的概念第99-100页
        4.5.2 相关性的比较第100-101页
        4.5.3 标准差的比较第101-102页
        4.5.4 与其他地区结果比较第102页
    4.6 中国西部地区台站V_(S30)的确定方法第102-103页
    4.7 小结第103-106页
第五章 非线性场地放大系数模型第106-124页
    5.1 引言第106-107页
    5.2 数据基础第107-110页
        5.2.1 强震记录及场地数据第107-108页
        5.2.2 基岩输入地震动及计算剖面第108-110页
    5.3 选取的基岩衰减关系及场地放大系数概念第110-111页
    5.4 非线性场地影响项模型FNL的确定第111-114页
        5.4.1 确定方法第111-112页
        5.4.2 模型的形式第112-114页
    5.5 线性场地放大项FLIN的确定第114-116页
    5.6 场地放大系数模型结果及分析第116-122页
        5.6.1 场地放大系数模型及系数结果第116-117页
        5.6.2 残差检验第117-118页
        5.6.3 模型规律分析第118-119页
        5.6.4 计算加速度反应谱第119-121页
        5.6.5 场地周期T+_0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第121-122页
    5.7 小结第122-12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4-128页
    6.1 全文总结第124-126页
    6.2 研究展望第126-128页
附录 选取的中国西部地区台站HVSR谱比第128-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8页
致谢第148-150页
作者简介第15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5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研究
下一篇:铰支墙—框架新型结构体系的损伤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