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地震观测预报论文--地震前兆与地震机理论文

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以华北地块区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8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现状第16-34页
        1.2.1 井水位同震响应现象研究第16-17页
        1.2.2 井水位同震响应机制研究第17-23页
        1.2.3 我国地下流体监测井建设运行现状第23-32页
        1.2.4 地震地下流体监测井效能评价研究第32-34页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第34-38页
        1.3.1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第34-35页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5页
        1.3.3 创新点第35-38页
第二章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第38-48页
    2.1 基本方法概述第38-41页
        2.1.1 综合评价的定义第38页
        2.1.2 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第38-40页
        2.1.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第40-41页
    2.2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模型第41-47页
        2.2.1 效能评价模型特征第41页
        2.2.2 传统的FCE-AHP综合评价模型第41-42页
        2.2.3 改进的FCE-AHP综合评价模型第42-47页
    2.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第48-56页
    3.1 效能评价原则及评价依据第48页
        3.1.1 评价原则第48页
        3.1.2 评价依据第48页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8-54页
        3.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第48-49页
        3.2.2 监测井效能影响因子分析第49-53页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第53-54页
    3.3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华北地块区监测井观测背景及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第56-90页
    4.1 监测井基本条件及选定依据第56-66页
        4.1.1 井的分布第57-58页
        4.1.2 自然地理及区域构造条件第58-60页
        4.1.3 水文地质条件第60-61页
        4.1.4 井的结构及观测仪器第61-66页
    4.2 地震目录第66-68页
        4.2.1 区域大尺度面状井水位研究震例目录第66-67页
        4.2.2 地块内部小型线状断裂附近井研究震例目录第67-68页
    4.3 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及规律分析第68-87页
        4.3.1 井水位同震响应率第68-71页
        4.3.2 井水位同震响应形态第71-74页
        4.3.3 井水位同震响应幅度第74-77页
        4.3.4 典型构造部位井水位同震响应规律第77-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90页
第五章 华北地块区同震水位变化影响要素分析第90-106页
    5.1 同震水位变幅与震级、震中距的关系第90页
    5.2 高响应率-高变幅监测井观测背景解析第90-92页
        5.2.1 构造部位第90-91页
        5.2.2 含水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第91页
        5.2.3 观测井的结构第91-92页
    5.3 监测井水位变化频谱分析第92-100页
        5.3.1 分析方法与实现程序第92-94页
        5.3.2“一震多井”频率-振幅谱分析第94-95页
        5.3.3“一井多震”频率-振幅谱分析第95-100页
    5.4 地震引起的井-含水层系统渗透性变化分析第100-103页
        5.4.1 基本原理第100页
        5.4.2 实例分析第100-103页
    5.5 同震水位变化响应敏感度的空间分析第103-104页
        5.5.1 响应敏感度的计算第103页
        5.5.2 响应敏感度空间分析第103-104页
    5.6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六章 华北地块区监测井效能评价与结果解析第106-122页
    6.1 效能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06-107页
    6.2 效能评价模型的建立第107-118页
        6.2.1 评价指标状态等级的界定第107-108页
        6.2.2 基于AHP法与变异系数法的评价指标赋权第108-109页
        6.2.3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第109-118页
    6.3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结果第118-120页
    6.4 监测井综合效能评价结果分析第120-121页
    6.5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七章 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122-126页
    7.1 主要结论第122-123页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123-126页
附图1 典型井对远场大震响应特征统计对照图第126-138页
附表1 全球震例基本参数表第138-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4页
致谢第164-166页
作者简介第16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66-16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日本KiK-net地震动数据的场地反应研究
下一篇:基于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