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税收论文

我国电子发票监管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1-17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页
    1.2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第11-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3.1 国内发票制度及电子发票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2 国外发票制度及电子发票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3 电子发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6-17页
2 电子发票的内涵及监管模式第17-27页
    2.1 电子发票概念辨析第17-20页
        2.1.1 国际对电子发票内涵的界定第17-18页
        2.1.2 电子发票与网络发票概念辨析第18-19页
        2.1.3 对我国电子发票内涵的界定第19-20页
    2.2 我国电子发票监管模式第20-23页
        2.2.1 政府主导下的监管模式第20-22页
        2.2.2 承继传统的发票监管模式第22-23页
    2.3 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电子发票监管模式考察第23-27页
        2.3.1 拉丁美洲及我国台湾地区监管模式:集中控税的立法监管第23-25页
        2.3.2 欧洲及美国监管模式:市场自由化兼具政策性第25-27页
3 我国电子发票运行障碍及成因解释第27-36页
    3.1 现行监管模式下我国电子发票运行障碍分析第27-32页
        3.1.1 政府介入发票交换形成发票买卖市场第27-28页
        3.1.2 发票主体利益不均导致弱势主体结盟第28-30页
        3.1.3 发行及开具主体唯一形成新的开票困境第30-31页
        3.1.4 无法适应“信息管税”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第31-32页
    3.2 成因解释第32-36页
        3.2.1 政府为交易真实性的监管主体第32-34页
        3.2.2 交易形式与交易事实的双重监管第34-36页
4 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电子发票监管经验借鉴第36-44页
    4.1 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监管实践第36-40页
        4.1.1 发行与开票主体多元化第36-37页
        4.1.2 交易真实性即合法性第37-38页
        4.1.3 电子发票技术中立原则第38-40页
        4.1.4 加强企业内部业务控制第40页
    4.2 监管特征第40-42页
        4.2.1 市场为交易真实性的监管主体第40-41页
        4.2.2 只注重交易事实的监管第41-42页
    4.3 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电子发票监管对我国的启示第42-44页
5 完善我国电子发票监管的对策分析第44-53页
    5.1 变革传统发票监管模式第44-49页
        5.1.1 监管主体由政府回归市场第44-46页
        5.1.2 以交易事实为唯一监管原则第46-47页
        5.1.3 立法安排上平衡发票主体利益第47-49页
    5.2 改进现行电子发票监管方式第49-53页
        5.2.1 建立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管税机制第49-51页
        5.2.2 探索电商语境中的电子发票监管第51-53页
6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作者简介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场协同原理的微通道换热器对流换热特性
下一篇:褶型空气过滤介质三维动态建模及其性能的CFD-DEM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