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儒学根基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0-22页 |
| (一) 知人论世 | 第10-15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 一、王国维美育思想概述 | 第22-40页 |
| (一) 美育的性质:“情育” | 第23-26页 |
| (二) 美育的特点:“无用之用” | 第26-31页 |
| (三) 美育的构想:“古雅”与“去毒” | 第31-40页 |
| 1、“古雅” | 第31-37页 |
| 2、“去毒” | 第37-40页 |
| 二、王国维美育思想与儒家礼乐教化传统 | 第40-56页 |
| (一) 先秦礼乐制度与儒家礼乐教化思想 | 第40-46页 |
| 1、先秦礼乐制度 | 第40-43页 |
| 2、儒家礼乐教化思想 | 第43-46页 |
| (二) 王国维论宗周礼乐制度与儒家礼乐教化思想 | 第46-50页 |
| 1、王国维论宗周礼乐制度 | 第46-47页 |
| 2、王国维论孔子礼乐教化思想 | 第47-50页 |
| (三) 美育的实施和以“美术”代宗教 | 第50-56页 |
| 1、美育的实施 | 第50-52页 |
| 2、以“美术”代宗教 | 第52-56页 |
| 三、王国维美育思想与儒家理欲观 | 第56-77页 |
| (一) 西学资源的融合与改造 | 第56-65页 |
| 1、融合的起点:叔本华思想的接受 | 第57-60页 |
| 2、融合的演进:康德思想的接受 | 第60-61页 |
| 3、融合的完成:席勒思想的接受 | 第61-65页 |
| (二) 西学的融合改造与儒家理欲观的关系 | 第65-72页 |
| 1、先秦儒学的理欲观 | 第66-67页 |
| 2、宋明理学的理欲之辩 | 第67-70页 |
| 3、西学融合改造的动因:儒家理欲观 | 第70-72页 |
| (三) 王国维美育思想与阳明心学 | 第72-77页 |
| 四、王国维美育思想与儒家境界论 | 第77-93页 |
| (一) 儒家境界与美育理想 | 第77-82页 |
| 1、儒家“天人合一”境界 | 第77-80页 |
| 2、王国维美育理想 | 第80-82页 |
| (二) “孔颜乐处”与“以物观物” | 第82-88页 |
| 1、周敦颐:“孔颜乐处” | 第82-84页 |
| 2、邵雍:“以物观物” | 第84-86页 |
| 3、王国维美育思想与儒家境界论的关系 | 第86-88页 |
| (三) 孔子美育思想的发现与回归 | 第88-93页 |
| 1、艺术功能论:“兴观群怨” | 第88-89页 |
| 2、美育过程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第89-93页 |
| 结语 | 第93-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