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高校贫困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绪论第10-26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3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3页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第13-14页
  (一)、研究内容第13-14页
  (二)、研究目的第14页
 三、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研究第15页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研究第15页
  (三)、贫困生人际交往现状研究第15-16页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与障碍研究第16页
 四、研究方法第16-19页
  (一)、问卷调查法第16-17页
  (二)、访谈法第17-18页
  (三)、文献研究法第18-19页
  (四)、比较研究方法第19页
 五、选题的创新点及难点第19-20页
 六、概念的界定及相关问题说明第20-26页
  (一)、贫困的界定第20页
  (二)、贫困大学生的相关研究第20-22页
  (三)、人际交往的界定第22-23页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第23-26页
第一章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分析第26-59页
 一、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第26-27页
 二、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研究第27-32页
  (一)、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的狭窄性第27-28页
  (二)、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的情感性第28-29页
  (三)、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媒介的现代性第29-30页
  (四)、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的平等性第30页
  (五)、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层次的浅表性第30-31页
  (六)、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独立性第31页
  (七)、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矛盾性第31-32页
 三、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对象研究第32-48页
  (一)、班级同学交往第32-34页
  (二)、宿舍人际交往第34-38页
  (三)、师生人际交往第38-41页
  (四)、家人交往互动第41-45页
  (五)、网络人际交往第45-48页
 四、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对象和影响因素认知第48-59页
  (一)、贫困大学生交往对象的相关认知第48-50页
  (二)、贫困大学生交往对象的条件认知第50-53页
  (三)、贫困大学生交往的自我认知情况第53-55页
  (四)、贫困大学生交往的归因认知情况第55-59页
第二章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成因第59-76页
 一、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第59-69页
  (一)、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障碍第59-62页
  (二)、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感障碍第62-66页
  (三)、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人格障碍第66-68页
  (四)、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沟通障碍第68-69页
 二、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分析第69-76页
  (一)、自身因素第69-72页
  (二)、环境因素第72-74页
  (三)、文化因素第74-76页
第三章 克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第76-85页
 一、完善自我,消除交往障碍第76-77页
  (一)、纠正认知偏差,奠定良好交往基础第76页
  (二)、学会自我调适,消除交往不良障碍第76-77页
 二、增强人格魅力,培养良好交往品质第77-78页
  (一)、培养良好交往心态,确保交往顺利第77-78页
  (二)、养成良好交往品质,提高人格魅力第78页
  (三)、学会适当自我表露、正确表达情绪第78页
 三、掌握交往艺术,提升交往能力第78-80页
  (一)、把握人际交往原则第78-79页
  (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第79-80页
 四、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交往环境第80-85页
  (一)、加强"三观"教育,提高整体素质第80页
  (二)、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第80-81页
  (三)、营造和谐宿舍氛围,确保交往开端良好第81页
  (四)、提升交往能力,建立健康人际观第81页
  (五)、树立优秀典型,见贤思齐第81-82页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培养健康人格第82页
  (七)、社会关心,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第82页
  (八)、建立健全资助体系,进行物质解困第82-83页
  (九)、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第83页
  (十)、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工作机制第83-85页
结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附录一 调查问卷第90-98页
附录二 个案访谈提纲第98-9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研究--以框架理论为视角
下一篇:高等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