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传感器的应用论文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3页
        1.1.1 数据融合过程的QoS问题第11-12页
        1.1.2 数据融合过程的隐私保护问题第12-13页
    1.2 研究内容和方案第13-16页
        1.2.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2.2 研究目标第14页
        1.2.3 技术路线第14-16页
        1.2.4 论文的创新点第16页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16-19页
第二章 WSNs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综述第19-34页
    2.1 WSNs数据融合调度算法研究进展第20-24页
        2.1.1 基于能量和生命周期的数据融合调度算法第20-21页
        2.1.2 基于时延的数据融合调度算法第21-22页
        2.1.3 基于数据质量的数据融合调度算法第22-23页
        2.1.4 复合约束条件下的融合调度算法第23-24页
    2.2 WSNs数据融合隐私保护算法研究进展第24-31页
        2.2.1 基于逐跳加密的数据融合隐私保护技术第25-26页
        2.2.2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融合隐私保护方案第26-27页
        2.2.3 基于同态加密的融合隐私保护方案第27-28页
        2.2.4 基于数据切片的融合隐私保护方案第28-29页
        2.2.5 非加密策略下的融合隐私保护方案第29-31页
    2.3 数据融合隐私保护方案分析与比较第31-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面向单一性能的数据融合调度算法研究第34-53页
    3.1 背景介绍和相关研究第34-35页
    3.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第35-39页
        3.2.1 系统模型第35-37页
        3.2.2 能耗模型第37-38页
        3.2.3 问题描述第38-39页
    3.3 融合树构建算法第39-43页
    3.4 融合调度算法第43-46页
        3.4.1 低时延调度算法第43-45页
        3.4.2 接收和睡眠调度算法第45-46页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46-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多约束条件下的数据融合调度算法研究第53-69页
    4.1 背景介绍与相关研究第53-54页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第54-57页
    4.3 算法描述第57-62页
        4.3.1 基于最大独立集的数据融合树构建算法T-MIS第57-59页
        4.3.2 基于最大独立集的数据融合调度算法S-MIS第59-62页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62-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基于信源编码的可恢复数据融合隐私保护技术第69-87页
    5.1 背景介绍与相关研究第69-74页
        5.1.1 信源编码第69-71页
        5.1.2 聚合签名第71-73页
        5.1.3 可恢复数据融合技术第73-74页
    5.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第74-76页
        5.2.1 系统模型第74-76页
        5.2.2 攻击模型第76页
    5.3 算法描述第76-82页
        5.3.1 算法实现过程第76-79页
        5.3.2 算法示例第79-82页
    5.4 算法分析与仿真第82-85页
        5.4.1 算法性能分析第82页
        5.4.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82-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多应用场景下的数据融合隐私保护算法第87-101页
    6.1 背景介绍与相关研究第87-91页
        6.1.1 同态加密第87-89页
        6.1.2 同态消息验证码HMAC第89-90页
        6.1.3 CMT算法及其分析第90页
        6.1.4 多应用数据融合第90-91页
    6.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第91-92页
    6.3 算法描述第92-96页
    6.4 算法分析与仿真第96-100页
        6.4.1 算法安全性分析第96-97页
        6.4.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97-100页
    6.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1-104页
    7.1 本文工作总结第101-103页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1页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111-113页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13-114页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RID1A失活性突变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Crizotinib诱导肺癌细胞保护性自噬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