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叶绿素降解及滞绿研究 | 第11-18页 |
1.1 叶绿素的降解途径 | 第11-12页 |
1.2 叶绿素降解主要酶类及基因调控 | 第12-15页 |
1.2.1 叶绿素降解主要代谢酶类及基因 | 第12-13页 |
1.2.2 叶绿素降解的调控 | 第13-15页 |
1.2.3 其它调控叶绿素降解因素 | 第15页 |
1.3 滞绿 | 第15-17页 |
1.3.1 滞绿类型 | 第16页 |
1.3.2 滞绿突变体 | 第16-17页 |
1.4 滞绿突变体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1 提高农作物产量特性 | 第17页 |
1.4.2 农产品的贮藏、运输和保鲜 | 第17-18页 |
2 microRNA与植物生长发育 | 第18-21页 |
2.1 植物中miRNA的合成及作用机制 | 第18页 |
2.2 植物miRNA的特性 | 第18-19页 |
2.3 miRNA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 | 第19-20页 |
2.4 miR156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 | 第20-21页 |
3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水稻miR156沉默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 第22-42页 |
引言 | 第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1.1 主要材料 | 第22-25页 |
1.1.1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1.1.3 主要培养液 | 第24页 |
1.1.4 主要培养基 | 第24-2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5-35页 |
2.1 载体构建 | 第25-30页 |
2.1.1 水稻基因组的提取 | 第25页 |
2.1.2 目的基因的获取 | 第25-26页 |
2.1.3 引物序列 | 第26页 |
2.1.4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6页 |
2.1.5 PCR产物回收 | 第26-27页 |
2.1.6 目的片段的转化 | 第27页 |
2.1.7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 | 第27-28页 |
2.1.8 质粒抽提 | 第28页 |
2.1.9 酶切 | 第28-29页 |
2.1.10 连接 | 第29页 |
2.1.11 转化 | 第29-30页 |
2.1.12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 | 第30页 |
2.1.13 电击转化农杆菌及菌液检测 | 第30页 |
2.2 水稻转化方法 | 第30-32页 |
2.2.1 诱导水稻愈伤组织 | 第30页 |
2.2.2 水稻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第30页 |
2.2.3 共培养 | 第30-31页 |
2.2.4 选择培养 | 第31页 |
2.2.5 分化培养 | 第31页 |
2.2.6 生根培养 | 第31页 |
2.2.7 转基因苗的锻炼和移栽 | 第31页 |
2.2.8 TPS法提取转基因水稻的基因组 | 第31页 |
2.2.9 PCR阳性检测 | 第31-32页 |
2.3 转基因植株的qRT-PCR检测 | 第32-35页 |
2.3.1 总RNA提取 | 第32-33页 |
2.3.2 cDNA逆转 | 第33-34页 |
2.3.3 qRT-PCR检测 | 第34-35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3.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35-37页 |
3.2 Ubi10::Osmimcry156载体的构建 | 第37页 |
3.3 农杆菌介导水稻的遗传转化 | 第37-38页 |
3.4 PCR鉴定阳性苗检测 | 第38-39页 |
3.5 总RNA的提取 | 第39页 |
3.6 转基因Osmimcry156的qRT-PCR检测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miR156调控叶绿素降解机制研究 | 第42-62页 |
引言 | 第42页 |
1 材料方法 | 第42-44页 |
1.1 主要材料 | 第42-44页 |
1.1.1 主要器材 | 第42-43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2 主要方法 | 第44-50页 |
2.1 滞绿特性的研究 | 第44-45页 |
2.1.1 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44页 |
2.1.2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44页 |
2.1.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2.1.4 水稻表型统计 | 第45页 |
2.2 叶片离体实验 | 第45页 |
2.2.1 离体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5页 |
2.2.2 降解实验中相关基因的定量检测 | 第45页 |
2.3 pET-32a-SPL14载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2.3.1 目的基因序列的获取 | 第45页 |
2.3.3 引物设计 | 第45页 |
2.3.4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45页 |
2.3.5 胶回收 | 第45页 |
2.3.6 酶切片段和载体 | 第45-46页 |
2.3.7 连接和转化 | 第46页 |
2.3.8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 | 第46页 |
2.4 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 第46-48页 |
2.4.1 SPL14重组菌体的培养 | 第46页 |
2.4.2 重组菌体IPTG的诱导表达 | 第46页 |
2.4.3 目的蛋白SDS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鉴定 | 第46-47页 |
2.4.3 表达载体的可溶性检测 | 第47页 |
2.4.4 纯化 | 第47-48页 |
2.4.5 透析 | 第48页 |
2.5 EMSA | 第48-50页 |
2.5.1 生物信息分析 | 第48-49页 |
2.5.2 EMSA探针设计 | 第49页 |
2.5.3 结合反应 | 第49页 |
2.5.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9页 |
2.5.5 电转移 | 第49-50页 |
2.5.6 转移DNA膜的交联 | 第50页 |
2.5.7 化学发光法检测生物素标记的DNA | 第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3.1 转基因苗滞绿表型分析 | 第50-53页 |
3.2 转基因水稻种子表型分析 | 第53-55页 |
3.3 叶片离体实验 | 第55-57页 |
3.4 pET-32a-SPL14载体的构建 | 第57-58页 |
3.5 SPL14重组蛋白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58-59页 |
3.6 EMSA结合实验 | 第59-60页 |
4 讨论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表 | 第73-75页 |
个人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