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油气储运机械设备论文--油气库、油气罐论文

大型立式浮顶储罐隔震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创新点摘要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2 立式储罐及常用基础型式简介第14-19页
        1.2.1 立式圆柱形钢制储油罐简介第14-16页
        1.2.2 储罐的基础型式第16-19页
    1.3 立式储罐地震作用研究进展第19-25页
        1.3.1 储罐的震害第19-21页
        1.3.2 储罐的抗震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3 储罐的隔震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立式浮顶储罐隔震理论第26-56页
    2.1 无摆动基础隔震储罐速度势基本理论第26-38页
        2.1.1 无摆动基础隔震储罐基本假定第26-27页
        2.1.2 无摆动基础隔震浮顶储罐的速度势第27-30页
        2.1.3 浮顶板的振动第30-33页
        2.1.4 无摆动基础隔震储罐的简化力学模型第33-37页
        2.1.5 运动方程的建立第37-38页
    2.2 考虑基础摆动的隔震储罐速度势基本理论第38-48页
        2.2.1 考虑基础摆动影响的储罐基本假定第38页
        2.2.2 考虑基础摆动的浮顶储罐速度势第38-43页
        2.2.3 简化力学模型第43-47页
        2.2.4 运动方程的建立第47-48页
    2.3 考虑桩土影响的隔震基本理论第48-55页
        2.3.1 基本假定和基本理论第49-51页
        2.3.2 考虑桩土作用下的承台桩基的侧向刚度第51-54页
        2.3.3 考虑桩土作用下的运动方程第54-55页
    2.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隔震基础浮顶储罐的一般特征第56-66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在浮顶储罐隔震分析的应用第56-63页
        3.2.1 地震反应谱第56-62页
        3.2.2 关于双线隔震的周期和振型第62-63页
    3.3 隔震的立式浮动储罐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第63-65页
        3.3.1 地震特征周期第64页
        3.3.2 地震响应第64-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浮顶立式储罐减震数值分析第66-79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抗震规范计算结果第66-69页
    4.3 基础隔震储罐数值分析第69-77页
        4.3.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第70-73页
        4.3.2 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第73-77页
    4.4 基础隔震效果影响参数分析第77-78页
        4.4.1 隔震周期的影响第77页
        4.4.2 隔震阻尼的影响第77-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近断层浮顶储罐影响分析第79-84页
    5.1 近断层地震的特点第79-80页
    5.2 近断层地震动研究进展第80-81页
    5.3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储罐隔震研究第81-83页
        5.3.1 地震波选择第81-82页
        5.3.2 近断层地震动下的地震响应第82-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基础隔震装置设计与隔震实验研究第84-106页
    6.1 振动台模型实验概述第84-90页
        6.1.1 模型实验相似关系第84-86页
        6.1.2 实验用模型储罐设计第86-88页
        6.1.3 输入地震动波及测试参数确定第88-90页
        6.1.4 滚球自复位隔震装置确定第90页
    6.2 滚球自复位隔震实验及结果分析第90-104页
        6.2.1 输入地震波第90-93页
        6.2.2 模型储罐仿真计算第93-94页
        6.2.3 实验结果分析第94-104页
    6.3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结论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9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19-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附录A 图表第123-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文明视野下科技异化研究
下一篇:儒家和基督教教育思想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