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基督教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问题缘起 | 第8-9页 |
1.2 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1 对儒家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9-10页 |
1.3.2 对基督教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3 对儒家和基督教教育思想比较的研究 | 第11页 |
1.3.4 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4.1 教育 | 第11-12页 |
1.4.2 儒家教育 | 第12-13页 |
1.4.3 基督教教育 | 第13页 |
1.5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儒家和基督教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15-21页 |
2.1 儒家和基督教天道观 | 第15-17页 |
2.1.1 儒家天道观 | 第15-16页 |
2.1.2 基督教天道观 | 第16-17页 |
2.2 儒家和基督教人性论 | 第17-21页 |
2.2.1 儒家人性论 | 第17-19页 |
2.2.2 基督教人性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儒家和基督教教育目的比较 | 第21-28页 |
3.1 儒家教育目的 | 第21-23页 |
3.1.1 内圣 | 第21-22页 |
3.1.2 外王 | 第22-23页 |
3.2 基督教教育目的 | 第23-24页 |
3.2.1 全备的认识上帝 | 第23页 |
3.2.2 预备学生回应上帝的呼召去行使治理之责 | 第23-24页 |
3.3 教育目的的相同点 | 第24-26页 |
3.3.1 都旨在回归本初的善 | 第24-25页 |
3.3.2 都重视各种关系的和谐 | 第25-26页 |
3.4 教育目的的不同 | 第26-28页 |
3.4.1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儒家和基督教教育内容比较 | 第28-34页 |
4.1 儒家的教育内容 | 第28-30页 |
4.1.1 “六经” | 第28-29页 |
4.1.2 “四书” | 第29页 |
4.1.3 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 第29-30页 |
4.2 基督教的教育内容观 | 第30-31页 |
4.2.1 《圣经》学习 | 第30页 |
4.2.2 对整个受造实体世界的学习 | 第30-31页 |
4.3 教育内容的相同点 | 第31-33页 |
4.3.1 重视学习经典 | 第31-32页 |
4.3.2 重视规范的学习 | 第32-33页 |
4.4 教育内容的不同 | 第33-34页 |
4.4.1 教育的重点不同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儒家和基督教教育方法比较 | 第34-40页 |
5.1 儒家教育方法 | 第34-36页 |
5.1.1 因材施教 | 第34页 |
5.1.2 启发式教学 | 第34-35页 |
5.1.3 学思行结合 | 第35-36页 |
5.2 基督教教育方法 | 第36-38页 |
5.2.1 问答法 | 第36页 |
5.2.2 比喻法 | 第36-37页 |
5.2.3 适当的管教 | 第37页 |
5.2.4 合作学习 | 第37-38页 |
5.3 教育方法的相同点 | 第38页 |
5.3.1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体性 | 第38页 |
5.4 教育方法的不同 | 第38-40页 |
5.4.1 重视内在自觉与重视管教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儒家和基督教师道比较 | 第40-44页 |
6.1 儒家教育的师道 | 第40-41页 |
6.2 基督教教育的师道 | 第41-42页 |
6.3 师道的相同点 | 第42-44页 |
第七章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第44-48页 |
7.1 对教育目的的启示 | 第44-45页 |
7.2 对教育内容的启示 | 第45页 |
7.3 对教育方法的启示 | 第45-46页 |
7.4 对师道的启示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