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0页 |
1.1 内多倍体 | 第17-26页 |
1.1.1 内多倍体的定义和分类 | 第17-19页 |
1.1.2 核内复制的分子机制 | 第19-22页 |
1.1.3 境因子对内多倍性的影响 | 第22-26页 |
1.2 植物内多倍性的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1.2.1 流式细胞术进行倍性的检测和分析 | 第26-29页 |
1.2.2 转录组测序挖掘内多倍性相关的调控基因 | 第29-31页 |
1.3 内多倍性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 第31-34页 |
1.3.1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 | 第32页 |
1.3.2 可能参与植物防御机制的形成 | 第32-33页 |
1.3.3 提高有效功能基因的拷贝数 | 第33页 |
1.3.4 与相应的组织器官发育相适应 | 第33-34页 |
1.4 麦类作物根系及其内多倍性研究 | 第34-38页 |
1.4.1 根系的结构和功能 | 第34-37页 |
1.4.2 根的内多倍性研究 | 第37-38页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8-40页 |
1.5.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大、小麦根的内多倍性特点 | 第40-65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40页 |
2.2 方法 | 第40-46页 |
2.2.1 生长条件 | 第40页 |
2.2.2 内多倍性检测 | 第40-43页 |
2.2.3 组织切片 | 第43-45页 |
2.2.4 细胞大小测量 | 第45-46页 |
2.2.5 皮层和中柱的分离 | 第46页 |
2.2.6 统计分析 | 第4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0页 |
2.3.1 大、小麦根的内多倍性分布特点 | 第46-48页 |
2.3.2 大、小麦根不同区段内多倍化程度的统计分析 | 第48-51页 |
2.3.3 根细胞大小的统计结果 | 第51-53页 |
2.3.4 不同倍性细胞核在组织中的分布及形态观察 | 第53-54页 |
2.3.5 根皮层和中柱的分离结果 | 第54-56页 |
2.3.6 不定根和侧根内多倍性的组织分布特点 | 第56-58页 |
2.3.7 基因组大小对内多倍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60-65页 |
2.4.1 大、小麦根成熟区部位的内多倍性高于根尖部位 | 第60-61页 |
2.4.2 大、小麦側根的低钠倍隹 | 第61-62页 |
2.4.3 大麦不定根皮层细胞的内多倍性高于中柱细胞 | 第62-63页 |
2.4.4 相近小麦族物种中,内多倍性水平与基因组大小呈一定的负相关性 | 第63-65页 |
第三章 盐和磷胁迫处理对根内多倍性的影响 | 第65-80页 |
3.1 材料 | 第65页 |
3.2 方法 | 第65-67页 |
3.2.1 生长条件 | 第65页 |
3.2.2 盐处理及生理指标测定 | 第65-66页 |
3.2.3 磷处理及生理指标测定 | 第66-67页 |
3.2.4 内多倍性栓测及统计分析 | 第6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7页 |
3.3.1 盐胁迫对大、小麦根不同区段内多倍性的影响 | 第67-73页 |
3.3.2 低磷胁迫对大麦根不同区段内多倍性的影响 | 第73-75页 |
3.3.3 低磷胁迫对大麦根细胞大小的影响 | 第75-77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77-80页 |
3.4.1 盐胁迫对大、小麦根内多倍性的影响不同 | 第77-78页 |
3.4.2 低磷胁迫降低根内多倍性水平,具组织差异性 | 第78-80页 |
第四章 核内周期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80-89页 |
4.1 材料 | 第80页 |
4.2 方法 | 第80-84页 |
4.2.1 RNA提取、质量检测及cDNA合成 | 第80-81页 |
4.2.3 qRT-PCR引物设计及反应体系 | 第81-82页 |
4.2.4 cDNA的标准曲线 | 第82-83页 |
4.2.5 目的基因qRT-PCR和内参基因选择 | 第83页 |
4.2.6 结果统计分析 | 第83-8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4-87页 |
4.3.1 低磷处理标志基因HvIPS2的表达情况 | 第84-85页 |
4.3.2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在主根和侧根中的差异表达 | 第85-87页 |
4.4 讨论 | 第87-89页 |
4.4.1 主根和侧根内多倍性的调控机制不同 | 第87-89页 |
第五章 大麦根转录组测序及内多倍性相关基因挖掘 | 第89-10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2页 |
5.1.1 样品采集及RNA提取 | 第89-90页 |
5.1.2 RNA样品质量检测 | 第90页 |
5.1.3 文库制备 | 第90页 |
5.1.4 文库测序 | 第90页 |
5.1.5 转录本组装及表达水平衡量 | 第90-91页 |
5.1.6 基因功能注释及分类 | 第91-9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0页 |
5.2.1 测序数据质量统计及样品重复性分析 | 第92-93页 |
5.2.2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 第93-94页 |
5.2.3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分析 | 第94-97页 |
5.2.4 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97-100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6.2.1 创新点 | 第102页 |
6.2.2 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1页 |
附录1 常用溶液配方 | 第121-122页 |
附录2 缩略语表——中英文对照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