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站直线阵信号检测与定位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多基地声纳发展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时域波束形成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主动声纳信号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多基地声纳定位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直线阵时域波束形成技术 | 第16-34页 |
2.1 直线阵时域常规波束形成 | 第16-17页 |
2.1.1 阵列信号模型 | 第16-17页 |
2.1.2 直线阵时域常规波束形成实现方法 | 第17页 |
2.2 分数时延滤波器设计 | 第17-21页 |
2.2.1 时域实现法 | 第18-19页 |
2.2.2 频域实现法 | 第19-21页 |
2.3 恒定束宽波束形成 | 第21-25页 |
2.3.1 幅度补偿设计法 | 第21-23页 |
2.3.2 分步设计法 | 第23-25页 |
2.4 时域波束形成仿真分析 | 第25-33页 |
2.4.1 分数时延滤波器性能分析 | 第25-28页 |
2.4.2 幅度补偿设计法 | 第28-30页 |
2.4.3 分步设计法 | 第30-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多基地声纳系统探测范围分析 | 第34-52页 |
3.1 信噪比等值线 | 第34-36页 |
3.1.1 接收站信噪比 | 第34-35页 |
3.1.2 信噪比等值线仿真分析 | 第35-36页 |
3.2 单接收站恒虚警检测器 | 第36-40页 |
3.2.1 互相关包络峰值检测器 | 第36-37页 |
3.2.2 ML类和OS类恒虚警检测器 | 第37-39页 |
3.2.3 模糊逻辑恒虚警检测器 | 第39-40页 |
3.3 分布式融合检测规则 | 第40-44页 |
3.3.1 硬、软判决融合规则 | 第40-43页 |
3.3.2 模糊逻辑融合准则 | 第43-44页 |
3.4 分布式融合检测性能分析 | 第44-50页 |
3.4.1 互相关包络峰值检测器性能分析 | 第44-46页 |
3.4.2 ML类和OS类恒虚警检测器的性能分析 | 第46-48页 |
3.4.3 模糊逻辑融合规则性能分析 | 第48-49页 |
3.4.4 两类融合检测规则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多基地声纳系统定位精度分析 | 第52-66页 |
4.1 多基地声纳系统定位方法分析 | 第52-53页 |
4.2 定位误差数学分析 | 第53-56页 |
4.2.1 双曲线直线交汇法 | 第53-54页 |
4.2.2 交汇定位法 | 第54-55页 |
4.2.3 椭圆直线交汇法 | 第55-56页 |
4.3 定位误差仿真分析 | 第56-59页 |
4.3.1 目标直线运动分析 | 第56-58页 |
4.3.2 目标圆周运动分析 | 第58-59页 |
4.4 实验数据处理 | 第59-63页 |
4.4.1 基本信息处理 | 第60页 |
4.4.2 双基地定位分析 | 第60-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