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8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5-17页 |
(一)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 选题的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四、独创或新颖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壮族“三月三”节日德育价值的历史沿革 | 第18-29页 |
一、核心概念 | 第18-21页 |
(一)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 | 第18-20页 |
(二) 德育与德育价值 | 第20-21页 |
二、壮族“三月三”的起源传说及价值理念 | 第21-26页 |
(一) 壮族“三月三”的节日起源 | 第21-23页 |
(二) 壮族“三月三”的主要价值理念 | 第23-26页 |
三、建国以来壮族“三月三”的德育价值历史发展 | 第26-29页 |
(一)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服务的价值取向 | 第26-27页 |
(二)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壮族“三月三”的德育价值概述 | 第29-38页 |
一、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是德育的文化载体 | 第29-32页 |
(一) 为德育价值实现提供了良好契机 | 第29-30页 |
(二) 为德育内容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空间 | 第30-31页 |
(三) 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形式 | 第31-32页 |
二、壮族“三月三”主要蕴含的德育价值 | 第32-38页 |
(一) 贵生价值 | 第32-33页 |
(二) 道德信仰价值 | 第33-34页 |
(三) 生态性价值 | 第34-35页 |
(四) 规范价值 | 第35-36页 |
(五) 引导价值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当前壮族“三月三”德育价值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原因 | 第38-48页 |
一、开发利用取得的成效 | 第38-39页 |
(一)凝聚作用不断增强 | 第38页 |
(二) 节日文化对外交流功能增强 | 第38-39页 |
二、开发利用的现实困境 | 第39-42页 |
(一) 壮族“三月三”的道德信仰价值日渐微弱 | 第39-40页 |
(二) 壮族“三月三”的生态性价值不够突出 | 第40页 |
(三) 壮族“三月三”的引导价值较难实现 | 第40-42页 |
三、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一) 节日教育不够遮蔽其德育价值 | 第42-43页 |
(二) 节日开发利用不当制约其德育价值 | 第43-45页 |
(三) 节日发展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 第45-46页 |
(四) 节日文化传承稍显疲软影响其德育价值开发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壮族“三月三”德育价值的开发利用对策 | 第48-58页 |
一、实现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第48-51页 |
(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节庆活动中 | 第48-49页 |
(二) 为节日找寻生存空间 | 第49-51页 |
二、合理开展和利用节日活动 | 第51-52页 |
(一) 正确宣传节日活动 | 第51页 |
(二) 积极开展节日活动 | 第51-52页 |
三、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 第52-55页 |
(一) 加强社会环境建设 | 第53-54页 |
(二)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 第54页 |
(三) 注重家庭环境建设 | 第54-55页 |
四、提高节日文化认同 | 第55-58页 |
(一) 增强民族节日文化自信 | 第55-56页 |
(二) 构建民族节日文化话语权 | 第56-57页 |
(三) 积极发挥传承人主观能动性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