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7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4-16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5-26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6页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第2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 第31-49页 |
2.1 产学研联盟的内涵 | 第31-37页 |
2.1.1 产学研联盟的定义 | 第31-32页 |
2.1.2 产学研联盟的主体 | 第32-35页 |
2.1.3 产学研联盟的特征 | 第35-37页 |
2.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内涵 | 第37-44页 |
2.2.1 稳定性的界定 | 第37-39页 |
2.2.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界定 | 第39-42页 |
2.2.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特征及表现 | 第42-44页 |
2.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判别 | 第44-45页 |
2.3.1 演化博弈理论的概述 | 第44页 |
2.3.2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判别 | 第44-45页 |
2.4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动态演化阶段及机理 | 第45-48页 |
2.4.1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动态演化阶段 | 第45-46页 |
2.4.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形成阶段及主体协同机理 | 第46-47页 |
2.4.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波动阶段及运作涨落机理 | 第47页 |
2.4.4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恢复阶段及行为控制机理 | 第47-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主体协同机理 | 第49-68页 |
3.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动力分析 | 第49-58页 |
3.1.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动力的本质:引导驱动 | 第49页 |
3.1.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动力要素 | 第49-51页 |
3.1.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动力分析模型 | 第51-58页 |
3.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行为分析 | 第58-64页 |
3.2.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本质: 整合互动 | 第58-59页 |
3.2.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行为要素 | 第59-60页 |
3.2.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行为分析模型 | 第60-64页 |
3.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主体协同机理分析 | 第64-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运作涨落机理 | 第68-81页 |
4.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运作涨落的基础分析 | 第68-72页 |
4.1.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运作涨落的本质: 扰动刺激 | 第68页 |
4.1.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运作涨落的扰动刺激因素 | 第68-72页 |
4.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运作涨落的分析模型 | 第72-78页 |
4.2.1 外部环境扰动下稳定性涨落的分析模型 | 第72-73页 |
4.2.2 内部主体扰动下稳定性涨落的分析模型 | 第73-78页 |
4.3 基于扰动刺激的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运作涨落机理分析 | 第78-80页 |
4.3.1 外部环境扰动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运作涨落机理分析 | 第78页 |
4.3.2 内部主体扰动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运作涨落机理分析 | 第78-79页 |
4.3.3 内外部扰动刺激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运作涨落机理分析 | 第79-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行为控制机理 | 第81-103页 |
5.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的基础分析 | 第81-83页 |
5.1.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的本质: 反馈调节 | 第81-82页 |
5.1.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的主体 | 第82页 |
5.1.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的过程 | 第82-83页 |
5.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的分析模型 | 第83-98页 |
5.2.1 基本假设 | 第84-85页 |
5.2.2 创新主体相互约束下行为控制模型 | 第85-91页 |
5.2.3 政府调控下行为控制模型 | 第91-98页 |
5.3 基于反馈调节的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机理分析 | 第98-102页 |
5.3.1 创新主体相互约束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行为控制机理分析 | 第98-99页 |
5.3.2 政府调控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行为控制机理分析 | 第99-101页 |
5.3.3 创新主体和政府共同规范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行为控制机理分析 | 第101-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6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实现路径 | 第103-120页 |
6.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概述 | 第103-104页 |
6.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理论模型 | 第104-111页 |
6.2.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话语探析 | 第104-108页 |
6.2.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相关假设 | 第108-111页 |
6.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实证模型 | 第111-113页 |
6.3.1 投影寻踪模型 | 第111-112页 |
6.3.2 多重中介模型 | 第112-113页 |
6.4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实证分析 | 第113-119页 |
6.4.1 问卷及数据收集 | 第113-114页 |
6.4.2 数据分析 | 第114-115页 |
6.4.3 实证结果 | 第115-117页 |
6.4.4 实现路径 | 第117-11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7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实现机制 | 第120-159页 |
7.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机制的分析构架 | 第120-121页 |
7.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激励机制 | 第121-131页 |
7.2.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激励模型 | 第121-124页 |
7.2.2 仿真分析 | 第124-129页 |
7.2.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激励机制设计 | 第129-131页 |
7.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协调机制 | 第131-143页 |
7.3.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协调模型 | 第131-135页 |
7.3.2 实证检验 | 第135-138页 |
7.3.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协调机制设计 | 第138-143页 |
7.4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保障机制 | 第143-158页 |
7.4.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保障模型 | 第143-149页 |
7.4.2 仿真分析 | 第149-156页 |
7.4.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保障机制设计 | 第156-15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结论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80页 |
附录 | 第180-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