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浆液池起泡溢流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二氧化硫的危害 | 第11页 |
1.2.1 对人类的危害 | 第11页 |
1.2.2 酸雨的危害 | 第11页 |
1.3 脱硫浆液池起泡溢流 | 第11-15页 |
1.3.1 影响浆液池起泡溢流的因素 | 第12-13页 |
1.3.1.1 氧化空气量过多 | 第13页 |
1.3.1.2 浆液池内杂质增加 | 第13页 |
1.3.1.3 石灰石中的氧化镁因素 | 第13页 |
1.3.1.4 设备运行故障 | 第13页 |
1.3.2 浆液池起泡溢流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2.1 脱硫系统运行恶化 | 第13-14页 |
1.3.2.2 损害脱硫系统设备 | 第14页 |
1.3.2.3 破坏烟道材料 | 第14页 |
1.3.2.4 烟气管道堵塞、积灰 | 第14页 |
1.3.3 预防与解决措施 | 第14-15页 |
1.4 课题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泡沫 | 第17-29页 |
2.1 泡沫的破裂机理 | 第17-19页 |
2.1.1 气体扩散 | 第18页 |
2.1.2 毛细流动 | 第18-19页 |
2.1.3 重力排水 | 第19页 |
2.2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 第19-21页 |
2.2.1 表面张力 | 第19-20页 |
2.2.2 溶液粘度 | 第20页 |
2.2.3 表面粘度 | 第20页 |
2.2.4 Gibbs-Marangoni效应 | 第20-21页 |
2.2.5 相邻表面之间的静电和空间作用 | 第21页 |
2.3 起泡性的测试方法 | 第21-23页 |
2.3.1 振荡法 | 第21页 |
2.3.2 搅拌法 | 第21页 |
2.3.3 倾泻法 | 第21-22页 |
2.3.4 气流法 | 第22页 |
2.3.5 电导率法 | 第22页 |
2.3.6 光电法 | 第22页 |
2.3.7 近红外法 | 第22页 |
2.3.8 声速法 | 第22-23页 |
2.4 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2.4.1 无机盐研究情况 | 第23-24页 |
2.4.2 油的研究情况 | 第24-25页 |
2.4.3 颗粒物的研究情况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实验方案 | 第29-32页 |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9页 |
3.1.1 化学试剂 | 第29页 |
3.1.2 化学仪器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29-31页 |
3.2.1 实验系统 | 第29-30页 |
3.2.2 实验的设计 | 第30-31页 |
3.2.3 溶液的配置 | 第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2-44页 |
4.1 空白实验 | 第32-33页 |
4.2 对比实验 | 第33-37页 |
4.2.1 无机盐对比实验 | 第33-35页 |
4.2.2 颗粒物对比实验 | 第35-36页 |
4.2.3 燃油对比实验 | 第36-37页 |
4.3 综合实验 | 第37-40页 |
4.3.1 颗粒物综合实验 | 第37-39页 |
4.3.2 燃油综合实验 | 第39-40页 |
4.4 实验对比 | 第40-41页 |
4.4.1 燃油实验的比较 | 第40-41页 |
4.4.2 颗粒物实验的对比 | 第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5.1 结论 | 第44页 |
5.2 建议和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