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劳动合同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8-12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9页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9-10页
        1.2.1 研究内容第9-10页
        1.2.2 研究方法第10页
    1.3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1 国内研究成果第10-11页
        1.3.2 研究成果的评价第11-12页
2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理论第12-16页
    2.1 大学生就业概念及其意义第12-13页
        2.1.1 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第12-13页
        2.1.2 大学生就业的意义第13页
    2.2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第13-16页
        2.2.1 需求供给与供求匹配理论第13-14页
        2.2.2 人力资本论第14-16页
3 《劳动合同法》的价值第16-21页
    3.1 《劳动合同法》的发展历程第16页
    3.2 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第16-18页
        3.2.1 就业市场固有缺陷决定政府的一般性职责第17页
        3.2.2 就业市场功能缺陷决定政府的特殊职责第17-18页
    3.3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第18-21页
        3.3.1 实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第18-19页
        3.3.2 增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珍惜度第19-21页
4 《劳动合同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表现第21-33页
    4.1 《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的影响表现第21-24页
        4.1.1 用人单位增强招聘的谨慎心理第21页
        4.1.2 用人单位增加招聘的用工条件第21-22页
        4.1.3 用人单位丰富招聘的方式方法第22-23页
        4.1.4 用人单位确保签订劳动合同第23-24页
    4.2 《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的影响表现第24-29页
        4.2.1 大学毕业生产生就业观望心理第24-26页
        4.2.2 大学毕业生尴尬的工作经验第26-27页
        4.2.3 大学毕业生减少校园应聘频率第27页
        4.2.4 大学毕业生犹豫签订劳动合同第27-29页
    4.3 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大学生就业实例分析第29-33页
        4.3.1 近五年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统计第29-31页
            4.3.1.1 个别学院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第29-30页
            4.3.1.2 安徽农业大学就业率低于全省水平第30-31页
        4.3.2《劳动合同法》对安徽农业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分析第31-33页
            4.3.2.1 对用人单位的影响表现第31页
            4.3.2.2 大学毕业生的影响表现第31-33页
5 完善《劳动合同法》对大学毕业生的正面影响第33-42页
    5.1 政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第33-36页
        5.1.1 建立健全配套措施,打造良好的实施环境第33-34页
        5.1.2 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及其执行力第34页
        5.1.3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第34-35页
        5.1.4 加强对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的法律保护力度第35-36页
    5.2 加强用人单位守法观念第36-38页
        5.2.1 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第36页
        5.2.2 制定合法招聘制度和用工制度第36-37页
        5.2.3 建立健全工会组织,落实集体合同的签订第37-38页
    5.3 增强高校普法能力第38-39页
        5.3.1 加强学生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第38页
        5.3.2 丰富高校就业部门的《劳动合同法》知识第38-39页
        5.3.3 建设高校法律咨询部门第39页
    5.4 提升大学生用法能力第39-42页
        5.4.1 提高法律意识第40页
        5.4.2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第40页
        5.4.3 了解法律途径第40-42页
6 由《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引发的教育启示第42-45页
    6.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42页
        6.1.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第42页
        6.1.2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第42页
    6.2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第42-43页
        6.2.1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第42-43页
        6.2.2 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第43页
    6.3 做守法的求职者第43页
        6.3.1 严于律己第43页
        6.3.2 监督他人第43页
    6.4 增强个人综合能力第43-45页
        6.4.1 丰富知识储备第43-44页
        6.4.2 提高实践能力第44-45页
7 结语第45-47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45-46页
    7.2 研究展望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第49-53页
致谢第53-54页
个人简介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以合肥高校为例
下一篇:借鉴传统蒙学促进小学生品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