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反思 | 第11-12页 |
2. 社会发展现实的人才需要 | 第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3. 马克思主义动力论 | 第17-18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1.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2. 需要理论 | 第19页 |
3. 激励理论 | 第19-20页 |
4. 系统理论 | 第20页 |
5. 社会学理论 | 第20-21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2.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五)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2页 |
(六)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2-24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22-23页 |
2. 社会调查法 | 第23页 |
3. 系统分析法 | 第23-24页 |
一、概念界定的论述 | 第24-28页 |
(一) 动力 | 第24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 | 第24-26页 |
(三)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 | 第26-28页 |
二、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组成要素、特征 | 第28-33页 |
(一)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组成要素 | 第28-31页 |
1. 根本动力 | 第28-30页 |
2. 内生驱力 | 第30页 |
3. 外在推力 | 第30-31页 |
(二)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特征 | 第31-33页 |
1. 方向性 | 第31页 |
2. 整体性 | 第31-32页 |
3. 稳定性 | 第32页 |
4. 转换性 | 第32页 |
5. 多样性 | 第32-33页 |
三、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现状及原因 | 第33-41页 |
(一)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现状 | 第33-35页 |
1.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主流趋势较为积极 | 第33-34页 |
2. 部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二)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存在困境的原因探析 | 第35-41页 |
1.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35-36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社会人才需要服务,轻视大学生的自我养成需要 | 第36-37页 |
3. 社会不良观念和不正之风的错误导向 | 第37-38页 |
4.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不高的滋扰 | 第38页 |
5.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 | 第38-39页 |
6. 家庭教育的制约 | 第39-41页 |
四、提高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方法和途径 | 第41-49页 |
(一) 提高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产生的方法 | 第41-43页 |
1. 激励教育法 | 第41-42页 |
2. 自我教育法 | 第42-43页 |
3. 榜样示范法 | 第43页 |
4. 个别教育法 | 第43页 |
(二) 提高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基本途径 | 第43-49页 |
1. 尊重和开发大学生合理性需要 | 第43-45页 |
2.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 | 第45页 |
3. 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 第45-46页 |
4. 集成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合力 | 第46-47页 |
5.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47-48页 |
6.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