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一)国际背景 | 第11页 |
(二)国内背景 | 第11-12页 |
二、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文章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页 |
四、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发展历程及形成原因 | 第17-32页 |
一、白族传统生态观概说 | 第17-19页 |
(一)白族简介 | 第17-18页 |
(二)白族传统生态观 | 第18-19页 |
二、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发展历程 | 第19-24页 |
(一)原始社会时期 | 第19-20页 |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 第20-22页 |
(三)南诏大理国时期 | 第22-23页 |
(四)元明清时期 | 第23-24页 |
三、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形成原因 | 第24-32页 |
(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24-25页 |
(二)传统的生产方式 | 第25-26页 |
(三)特殊的宗教信仰 | 第26-32页 |
第二章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 第32-52页 |
一、敬畏自然 | 第32-38页 |
(一)具体物象崇拜 | 第32-35页 |
(二)图腾崇拜 | 第35-37页 |
(三)鬼魂崇拜 | 第37-38页 |
二、保护自然 | 第38-45页 |
(一)保护山石 | 第38-39页 |
(二)保护水源 | 第39-41页 |
(三)保护森林 | 第41-44页 |
(四)保护鱼类 | 第44-45页 |
三、合理利用自然 | 第45-52页 |
(一)尊重自然规律 | 第45-46页 |
(二)与自然和谐共处 | 第46-47页 |
(三)师法自然 | 第47-48页 |
(四)取用有度 | 第48-49页 |
(五)取材合理 | 第49-52页 |
第三章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特点 | 第52-58页 |
一、形式多样 | 第52-55页 |
(一)民间文学 | 第52-53页 |
(二)宗教信仰 | 第53-54页 |
(三)白族乡规民约 | 第54-55页 |
二、风格淳朴 | 第55-56页 |
(一)内容淳朴 | 第55-56页 |
(二)表现方式淳朴 | 第56页 |
三、开放包容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 第58-71页 |
一、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之价值契合 | 第58-65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与生态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辩证 | 第58-61页 |
(二)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想之契合 | 第61-62页 |
(三)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容之契合 | 第62-63页 |
(四)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之契合 | 第63-65页 |
二、白族传统生态观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价值 | 第65-68页 |
(一) 白族传统生态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 | 第65-66页 |
(二) 白族传统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统一 | 第66-68页 |
三、白族传统生态观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培育的价值 | 第68-71页 |
(一) 合理认识自然界的先在性 | 第68-69页 |
(二)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