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 1.2 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阵列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理论基础 | 第19-33页 |
| 2.1 阵列天线 | 第19-21页 |
| 2.1.1 机械扫描天线 | 第19页 |
| 2.1.2 电子扫描天线 | 第19-20页 |
| 2.1.3 自适应阵列天线 | 第20-21页 |
| 2.2 自适应阵列天线数学模型 | 第21-25页 |
| 2.2.1 理想情况的前提及假设 | 第21-22页 |
| 2.2.2 信号模型 | 第22-23页 |
| 2.2.3 阵列天线数学模型 | 第23-25页 |
| 2.3 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25-28页 |
| 2.3.1 自适应波束形成基础 | 第25-26页 |
| 2.3.2 阵列方向图 | 第26-28页 |
| 2.4 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准则 | 第28-30页 |
| 2.4.1 最大信干噪比(MSINR)准则 | 第28-29页 |
| 2.4.2 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 | 第29-30页 |
| 2.4.3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准则 | 第30页 |
| 2.5 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30-32页 |
| 2.5.1 最小均方(LMS)算法 | 第31-32页 |
| 2.5.2 采样协方差矩阵求逆(SMI)算法 | 第32页 |
| 2.6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基于期望信号功率最大化的鲁棒自适应算法 | 第33-49页 |
| 3.1 引言 | 第33页 |
| 3.2 经典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33-44页 |
| 3.2.1 对角加载的采样协方差矩阵求逆(LSMI)算法 | 第33-35页 |
| 3.2.2 鲁棒Capon波束形成(RCB)算法 | 第35-39页 |
| 3.2.3 最差性能最优(WCPO)算法 | 第39-41页 |
| 3.2.4 基于概率的鲁棒最小方差波束形成(BPRMVB)算法 | 第41-44页 |
| 3.3 基于期望信号功率最大化的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44-47页 |
| 3.3.1 算法提出与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 3.3.2 利用联合交替方向乘子和最速梯度下降的算法求解模型 | 第45-47页 |
| 3.3.3 算法步骤总结 | 第47页 |
| 3.4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基于期望信号功率最大化的鲁棒算法性能分析 | 第49-59页 |
| 4.1 到达角估计误差较大时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 4.2 有用信号相干散射时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 4.3 波阵面失真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4 近场信号源时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 4.5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