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4-26页 |
1.1 骨髓炎相关动物模型 | 第14-18页 |
1.1.1 骨髓炎动物模型的种类 | 第14页 |
1.1.2 内固定模型:急慢性骨髓炎 | 第14-15页 |
1.1.3 开放性骨折模型 | 第15-16页 |
1.1.4 假体模型 | 第16页 |
1.1.5 血源性模型 | 第16-17页 |
1.1.6 骨髓炎模型的评估方法 | 第17-18页 |
1.2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1.2.1 细菌生物膜概念的提出及其特点 | 第18-21页 |
1.2.2 细菌生物膜模型 | 第21-22页 |
1.2.3 细菌生物膜的检测方法 | 第22-24页 |
1.3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7页 |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26页 |
2.2 细菌与钢板 | 第26页 |
2.3 细菌生物膜的培养方法 | 第26-29页 |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克隆菌株的获取 | 第26-27页 |
2.3.2 菌液浓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3 细菌生物膜的培养 | 第28-29页 |
2.4 手术操作 | 第29-31页 |
2.5 X射线照片和micro-CT扫描 | 第31页 |
2.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32页 |
2.7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 | 第32-33页 |
2.7.1 分离钢板表面的生物膜 | 第32页 |
2.7.2 LIVE/DEAD~(?)生物膜活性染色 | 第32-33页 |
2.8 组织学观察 | 第33-36页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3.1 大体观察 | 第37-38页 |
3.2 X线照片 | 第38-39页 |
3.3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 | 第39-40页 |
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0-41页 |
3.5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 | 第41-43页 |
3.6 组织学切片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5-53页 |
4.1 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的选择 | 第45-46页 |
4.2 细菌的接种和检测方式 | 第46-48页 |
4.3 抗感染材料的研究方向 | 第48-50页 |
4.4 实验的不足与缺陷 | 第50-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