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2.1 关于元认知的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2.1.1 元认知的概念及要素 | 第12-13页 |
2.1.2 元认知的评定方法 | 第13-15页 |
2.1.3 元认知的训练方法 | 第15-16页 |
2.2 关于出声思维法的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2.1 出声思维的背景及概念 | 第16-17页 |
2.2.2 出声思维法的分析方法 | 第17页 |
2.2.3 关于出声思维法的研究 | 第17-18页 |
2.2.4 对本文中“出声思维训练”的说明 | 第18-19页 |
2.3 学业成绩概念 | 第19页 |
2.4 关于出声思维法、元认知与学业成绩的研究 | 第19-23页 |
2.4.1 元认知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2.4.2 出声思维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2.4.3 出声思维、元认知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第3章 方法 | 第23-3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2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3.5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6 研究过程 | 第25-26页 |
3.6.1 实验准备 | 第25页 |
3.6.2 前测 | 第25页 |
3.6.3 实验干预 | 第25页 |
3.6.4 后测 | 第25-26页 |
3.6.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26页 |
3.7 具体训练方案 | 第26-31页 |
3.7.1 课前准备 | 第26页 |
3.7.2 课堂训练 | 第26-28页 |
3.7.3 课后完善 | 第28-31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1-42页 |
4.1 干预前语文阅读现状及元认知水平现状 | 第31-33页 |
4.1.1 语文阅读现状总结 | 第31-32页 |
4.1.2 实验班与控制班元认知水平前测差异比较 | 第32-33页 |
4.2 实验前后两班元认知水平差异性分析 | 第33-35页 |
4.2.1 实验班元认知水平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 第33-34页 |
4.2.2 控制班元认知水平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 第34页 |
4.2.3 实验班与控制班元认知水平后测差异性分析 | 第34-35页 |
4.3 实验前后两班学业成绩差异性分析 | 第35-37页 |
4.3.1 实验班与控制班学业成绩前测差异性分析 | 第36页 |
4.3.2 实验班与控制班学业成绩后测差异性分析 | 第36页 |
4.3.3 实验班、控制班学业成绩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 第36-37页 |
4.4 元认知水平性别间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38页 |
4.5 元认知水平生源地间的差异性分析 | 第38-39页 |
4.6 实验训练后元认知水平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4.7 出声思维训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 第40-42页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2-48页 |
5.1 实验有效性的讨论 | 第42-43页 |
5.1.1 关于实验控制的讨论 | 第42页 |
5.1.2 关于实验内容和方法的讨论 | 第42-43页 |
5.2 实验训练前后差异性讨论 | 第43-46页 |
5.2.1 元认知水平差异性方面 | 第43-44页 |
5.2.2 学业成绩差异性方面 | 第44-45页 |
5.2.3 性别,生源地差异性分析方面 | 第45-46页 |
5.3 出声思维训练作为一种元认知训练方法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 | 第46页 |
5.4 实验训练后态度调查 | 第46-47页 |
5.5 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 第47-48页 |
第6章 启示和建议 | 第48-5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68页 |
附录A 学生自我监控量表 | 第56-61页 |
附录B《中国石拱桥》 | 第61-63页 |
附录C 阅读习题节选 | 第63-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