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 | 第9-1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30页 |
1.1 项目来源、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项目来源、选题依据 | 第14页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重力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2.1 重力流理论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1.2.2 沉积物重力流定义及分类 | 第17-19页 |
1.2.3 Shanmugam关于沉积重力流研究新进展 | 第19-20页 |
1.2.4 深水重力流成因 | 第20-22页 |
1.2.5 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 | 第22-24页 |
1.3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26页 |
1.3.1 工区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2 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4.3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29-3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0-39页 |
2.1 盆地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30-31页 |
2.2 延长组地层划分 | 第31-32页 |
2.3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 | 第32-33页 |
2.3.1 早古生代早期海相沉积阶段 | 第33页 |
2.3.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海陆过渡相沉积阶段 | 第33页 |
2.3.3 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内陆拗陷湖盆沉积阶段 | 第33页 |
2.3.4 新生代干旱陆相沉积阶段 | 第33页 |
2.4 研究区勘探简史 | 第33-39页 |
第3章 延长组物源与三角洲沉积 | 第39-65页 |
3.1 延长组物源 | 第39-54页 |
3.1.1 轻矿物组合特征 | 第39-42页 |
3.1.2 岩屑组分特征 | 第42-48页 |
3.1.3 重矿物组合特征 | 第48-52页 |
3.1.4 物源方向 | 第52-54页 |
3.2 三角洲沉积 | 第54-65页 |
3.2.1 辫状河三角洲相 | 第54-59页 |
3.2.2 曲流河三角洲相 | 第59-62页 |
3.2.3 湖泊相 | 第62-63页 |
3.2.4 沉积相总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延长组重力流成因类型及岩相划分 | 第65-78页 |
4.1 重力流成因类型 | 第65-66页 |
4.2 重力流岩相划分及沉积特征 | 第66-75页 |
4.2.1 Lf1:滑动岩 | 第66页 |
4.2.2 Lf2:滑塌岩 | 第66-69页 |
4.2.3 Lf3:厚层块状砂岩 | 第69-70页 |
4.2.4 Lf4:薄层-中层块状砂岩 | 第70-71页 |
4.2.5 Lf5:块状含砾泥岩、粉砂质泥岩 | 第71-72页 |
4.2.6 Lf6:薄层-中层具层理的砂岩夹泥岩 | 第72-74页 |
4.2.7 Lf7:泥岩、页岩 | 第74-75页 |
4.3 岩相发育程度及分布 | 第75-78页 |
第5章 延长组重力流沉积相类型及分布 | 第78-100页 |
5.1 湖底扇 | 第78-82页 |
5.1.1 内扇 | 第78-79页 |
5.1.2 中扇 | 第79-81页 |
5.1.3 外扇 | 第81-82页 |
5.2 滑塌体 | 第82-84页 |
5.2.1 近端 | 第82-83页 |
5.2.2 远端 | 第83-84页 |
5.3 关键井沉积相特征 | 第84-87页 |
5.4 骨架剖面沉积相特征 | 第87-91页 |
5.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91-100页 |
5.5.1 长7油层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 第91-95页 |
5.5.2 长6油层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 第95-98页 |
5.5.3 亚相规模及砂体类型分布 | 第98-100页 |
第6章 重力流成因机制、沉积模式及与储层质量的关系 | 第100-125页 |
6.1 湖盆底形恢复 | 第100-103页 |
6.1.1 古地貌恢复方法 | 第100-102页 |
6.1.2 长 7-长6湖盆古底形特征 | 第102-103页 |
6.2 深水坡折带特征 | 第103-110页 |
6.2.1 深水坡折地震识别 | 第103-104页 |
6.2.2 坡折点识别 | 第104-107页 |
6.2.3 深水坡折带分布特征 | 第107-108页 |
6.2.4 深水坡折带对砂体的控制 | 第108-110页 |
6.3 重力流触发机制讨论 | 第110-116页 |
6.3.1 古地震及火山作用 | 第110-115页 |
6.3.2 季节性洪水作用 | 第115-116页 |
6.4 重力流沉积模式 | 第116-119页 |
6.5 重力流与储层质量及油气富集的关系 | 第119-125页 |
6.5.1 重力流相类型与储层质量的关系 | 第119-122页 |
6.5.2 重力流相类型与油气产能的关系 | 第122-12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6页 |
附录A 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7-长6主要砂层组沉积相平面图 | 第136-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43-14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