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沱茶传统技艺传承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8-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三)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三)创新点 | 第13页 |
| 四、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一)下关沱茶 | 第13-14页 |
| (二)传统制作技艺 | 第14页 |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第14页 |
| 五、田野调查情况 | 第14-16页 |
| (一)田野点概况 | 第14-15页 |
| (二)田野调查经过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下关沱茶的历史与特点 | 第16-25页 |
| 一、下关沱茶的历史 | 第16-21页 |
| (一)茶叶贸易历史 | 第16-17页 |
| (二)制茶工艺演变的历史 | 第17-19页 |
| (三)下关沱茶生产贸易的历史 | 第19-20页 |
| (四)下关沱茶名称演变的历史 | 第20-21页 |
| 二、下关沱茶的特点 | 第21-25页 |
| (一)下关沱茶的地域性 | 第21-23页 |
| (二)下关沱茶的民族性 | 第23-24页 |
| (三)下关沱茶的工艺特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下关沱茶传统技艺工艺流程 | 第25-34页 |
| 一、下关沱茶初制技术 | 第25-26页 |
| (一)杀青 | 第26页 |
| (二)揉捻 | 第26页 |
| 二、下关沱茶精制加工 | 第26-34页 |
| (一)毛茶定级归堆 | 第27-28页 |
| (二)筛分作业 | 第28-29页 |
| (三)捡剔作业 | 第29页 |
| (四)拼配作业 | 第29-31页 |
| (五)称茶作业 | 第31页 |
| (六)蒸茶作业 | 第31页 |
| (七)袋揉作业 | 第31-32页 |
| (八)压制作业 | 第32页 |
| (九)冷却定型 | 第32页 |
| (十)干燥作业 | 第32-33页 |
| (十一)包装作业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下关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 | 第34-44页 |
| 一、集体传承 | 第34-36页 |
| 二、传承谱系 | 第36-37页 |
| 三、代表性传承人 | 第37-42页 |
| (一)总传承人 | 第37-38页 |
| (二)杰出传承师傅 | 第38-40页 |
| (三)年轻一代传承师傅 | 第40-42页 |
| 四、下关沱茶传统技艺传承特点 | 第42-44页 |
| (一)揉茶技艺传承 | 第42-43页 |
| (二)拼配技艺传承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下关沱茶传统技艺的传承价值 | 第44-51页 |
| 一、历史价值 | 第44-45页 |
| 二、经济价值 | 第45-46页 |
| 三、科学价值 | 第46-48页 |
| 四、文化价值 | 第48-49页 |
| 五、工艺价值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下关沱茶传统技艺的传承困难与对策 | 第51-56页 |
| 一、下关沱茶传统技艺在传承中的困难 | 第51-53页 |
| (一)现代化工业浪潮的冲击 | 第51-52页 |
| (二)传统制作技艺劳动强度大 | 第52页 |
| (三)传承人缺乏责任划分 | 第52页 |
| (四)传承人缺乏危机意识 | 第52-53页 |
| 二、下关沱茶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对策 | 第53-56页 |
| (一)挖掘内在文化价值 | 第53页 |
| (二)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 | 第53-54页 |
| (三)创新传承思维 | 第54页 |
| (四)研制新的产品 | 第54页 |
| (五)拓展国际市场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 | 第61-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