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生态环境评价的含义 | 第12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4 生态环境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 第18-29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4页 |
| 2.1.1 自然环境状况 | 第18-21页 |
| 2.1.1.1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 2.1.1.2 气候特点 | 第19页 |
| 2.1.1.3 土地类型 | 第19-20页 |
| 2.1.1.4 土壤类别 | 第20-21页 |
| 2.1.1.5 水文特征 | 第21页 |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1-22页 |
| 2.1.3 生态环境变化及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 2.2 概念模型的选择 | 第24页 |
| 2.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4-25页 |
| 2.4 评价单元的选择 | 第25-26页 |
| 2.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6-27页 |
| 2.6 评价结果的分级 | 第27-28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评价指标提取 | 第29-51页 |
| 3.1 数据源及预处理 | 第29-33页 |
| 3.1.1 Landsat影像预处理 | 第30-32页 |
| 3.1.1.1 Landsat 7 影像条带修复 | 第30-31页 |
| 3.1.1.2 辐射定标 | 第31页 |
| 3.1.1.3 大气校正 | 第31-32页 |
| 3.1.1.4 影像镶嵌和裁剪 | 第32页 |
| 3.1.1.5 重采样 | 第32页 |
| 3.1.2 水面提取 | 第32-33页 |
| 3.1.3 MODIS数据预处理 | 第33页 |
| 3.2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提取 | 第33-49页 |
| 3.2.1 植被覆盖度 | 第34-35页 |
| 3.2.2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 第35-37页 |
| 3.2.3 净初级生产力 | 第37-38页 |
| 3.2.4 土地类型 | 第38-43页 |
| 3.2.4.1 青海湖流域土地分类 | 第40页 |
| 3.2.4.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第40-42页 |
| 3.2.4.3 生态承载力 | 第42-43页 |
| 3.2.5 地表温度 | 第43-45页 |
| 3.2.6 年降雨量 | 第45-46页 |
| 3.2.7 DEM | 第46-47页 |
| 3.2.8 坡度 | 第47-48页 |
| 3.2.9 风速 | 第48-49页 |
| 3.3 改进极差标准化 | 第49-5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1-59页 |
| 4.1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权重系数 | 第51-55页 |
| 4.1.1 相关系数矩阵 | 第52-53页 |
| 4.1.2 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 第53页 |
| 4.1.3 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 第53-54页 |
| 4.1.4 权重的确定 | 第54-55页 |
| 4.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系数 | 第55-58页 |
| 4.2.1 建立层次模型 | 第55-56页 |
| 4.2.2 建立判读矩阵 | 第56页 |
| 4.2.3 层次单排序 | 第56-57页 |
| 4.2.4 检验判读矩阵的一致性 | 第57页 |
| 4.2.5 合成权重计算 | 第57-58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评价结果及变化分析 | 第59-68页 |
| 5.1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评价 | 第59-62页 |
| 5.1.1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 | 第60页 |
| 5.1.2 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 | 第60-62页 |
| 5.2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原因分析 | 第62-67页 |
| 5.2.1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 5.2.2 变化原因分析 | 第65-67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6.1 结论 | 第68页 |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