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3.1 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2 土壤团聚体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3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氮的关系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4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1.1 土壤团聚体分布 | 第19页 |
2.1.2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及储量分布 | 第19页 |
2.1.3 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及储量分布 | 第19页 |
2.1.4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碳氮的关系 | 第19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1页 |
2.3 研究方案 | 第21-24页 |
2.3.1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2.3.2 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2.3.3 样品分析及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2.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结构特征 | 第24-36页 |
3.1 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退耕模式土壤结构特征 | 第24-30页 |
3.1.1 土壤pH | 第24页 |
3.1.2 土壤容重 | 第24-25页 |
3.1.3 土壤团聚体 | 第25-28页 |
3.1.4 MWD和MGD | 第28-30页 |
3.2 黄土高原退耕刺槐林地土壤结构特征 | 第30-33页 |
3.2.1 土壤pH | 第30页 |
3.2.2 土壤容重 | 第30-31页 |
3.2.3 土壤团聚体 | 第31-32页 |
3.2.4 MWD和MGD | 第32-33页 |
3.3 讨论 | 第33-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 第36-46页 |
4.1 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退耕模式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 第37-39页 |
4.1.1 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退耕模式土壤碳氮含量分布特征 | 第37-39页 |
4.1.2 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退耕模式土壤碳氮储量分布特征 | 第39页 |
4.2 黄土高原退耕刺槐林地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 第39-43页 |
4.2.1 黄土高原退耕刺槐林地土壤碳氮含量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4.2.2 黄土高原退耕刺槐林地土壤碳氮储量分布特征 | 第40-43页 |
4.3 讨论 | 第43-45页 |
4.3.1 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碳氮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2 黄土高原退耕刺槐林地对土壤碳氮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特征 | 第46-59页 |
5.1 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特征 | 第46-50页 |
5.1.1 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分布特征 | 第46-49页 |
5.1.2 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团聚体碳氮储量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5.2 黄土高原退耕刺槐林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特征 | 第50-56页 |
5.2.1 黄土高原退耕刺槐林地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分布特征 | 第50-54页 |
5.2.2 黄土高原退耕刺槐林地土壤团聚体碳氮储量分布特征 | 第54-56页 |
5.3 讨论 | 第56-58页 |
5.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碳氮分布与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关系 | 第59-65页 |
6.1 土壤碳氮分布与团聚体及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关系 | 第59-64页 |
6.2 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贡献 | 第64页 |
6.3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7.1 结论 | 第65-66页 |
7.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