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黄土高原刺槐、柠条人工林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1页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 选题依据第14-15页
        1.2.1 理论依据第14-15页
        1.2.2 技术依据第15页
    1.3 生态化学计量学概述第15-21页
        1.3.1 生态化学计量学含义第15-16页
        1.3.2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和假说第16页
        1.3.3 国内研究进展第16-18页
        1.3.4 国际研究进展第18-21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1-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1-22页
    2.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3 研究方法第23-25页
        2.3.1 研究样点的布设与采样方法第23-25页
        2.3.2 室内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5页
        2.3.3 数据分析与方法第25页
    2.4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三章 黄土高原不同林龄刺槐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26-33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26-31页
        3.1.1 不同林龄刺槐林各组分的碳、氮、磷含量变化特征第26-29页
        3.1.2 不同林龄刺槐林各组分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第29-31页
    3.2 讨论第31-32页
        3.2.1 不同林龄刺槐林各组分的碳、氮、磷总体特征第31-32页
        3.2.2 不同林龄刺槐林各组分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第32页
    3.3 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黄土高原刺槐、柠条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33-48页
    4.1 结果与分析第33-44页
        4.1.1 刺槐、柠条人工林碳、氮、磷含量变化第33-36页
        4.1.2 刺槐、柠条人工林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第36-38页
        4.1.3 刺槐、柠条人工林碳、氮、磷化学计量相关性分析第38-44页
    4.2 讨论第44-47页
        4.2.1 刺槐、柠条人工林各组分的碳、氮、磷总体特征第44-45页
        4.2.2 刺槐、柠条人工林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第45-47页
    4.3 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黄土高原刺槐、柠条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第48-59页
    5.1 内稳性指数计算与分析第48页
        5.1.1 内稳性指数模型第48页
        5.1.2 数据计算与分析第48页
    5.2 刺槐林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指数第48-52页
        5.2.1 刺槐林枯落叶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内稳性指数第48-49页
        5.2.2 刺槐林叶片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内稳性指数第49-50页
        5.2.3 刺槐林根系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内稳性指数第50-51页
        5.2.4 刺槐林茎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内稳性指数第51-52页
    5.3 柠条林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指数第52-56页
        5.3.1 柠条林枯落叶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内稳性指数第52-53页
        5.3.2 柠条林叶片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内稳性指数第53-54页
        5.3.3 柠条林根系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内稳性指数第54-55页
        5.3.4 柠条林茎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内稳性指数第55-56页
    5.4 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点第56-59页
        5.4.1 刺槐、柠条不同器官的内稳性第56-57页
        5.4.2 不同元素和元素比值的内稳性第57-59页
第六章 环境因子对刺槐、柠条人工林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第59-78页
    6.1 环境因子对刺槐、柠条人工林不同组分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第59-75页
        6.1.1 环境因子对刺槐、柠条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第59-62页
        6.1.2 环境因子对刺槐、柠条人工林枯落叶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第62-65页
        6.1.3 环境因子对刺槐、柠条人工林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第65-68页
        6.1.4 环境因子对刺槐、柠条人工林根系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第68-71页
        6.1.5 环境因子对刺槐、柠条人工林茎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第71-75页
    6.2 讨论第75-77页
    6.3 小结第77-7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7.1 主要结论第78-79页
    7.2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致谢第86-87页
作者简介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碳和养分库分布及稳定性
下一篇: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