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我国编组站概况及货运组织改革 | 第17-28页 |
2.1 我国铁路编组站的分布与能力运用 | 第17-18页 |
2.1.1 编组站分布情况 | 第17页 |
2.1.2 编组站作业能力概况 | 第17-18页 |
2.2 我国铁路编组站既有设备的运用现状 | 第18-21页 |
2.2.1 我国铁路编组站的发展历程 | 第18页 |
2.2.2 既有编组站设备运用现状 | 第18-20页 |
2.2.3 我国铁路编组站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2.3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3.1 货运组织改革的目的 | 第21页 |
2.3.2 货运组织改革的内容 | 第21-22页 |
2.4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对货流及车流结构影响 | 第22-24页 |
2.4.1 货运组织对货流的影响 | 第22-24页 |
2.4.2 货运组织对车流的影响 | 第24页 |
2.5 顺应货运组织改革的运输产品 | 第24-26页 |
2.5.1 新产品的推出——快运货物列车 | 第24-25页 |
2.5.2 适应货运组织改革的其他现有货运产品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编组站设备配置对货运组织改革的适应性分析 | 第28-44页 |
3.1 到发线对货改的适应性分析 | 第28-31页 |
3.1.1 到发线数量的确定 | 第28-31页 |
3.1.2 到发线对货改的适应性分析 | 第31页 |
3.2 驼峰对货改的适应性分析 | 第31-36页 |
3.2.1 驼峰解体能力的计算 | 第31-34页 |
3.2.2 驼峰对货改的适应性分析 | 第34-36页 |
3.3 调车机车对货改的适应性分析 | 第36-39页 |
3.3.1 调车机车数量的确定 | 第36-38页 |
3.3.2 调车机车对货改的适应性 | 第38-39页 |
3.4 调车场线路对货改的适应性分析 | 第39-42页 |
3.4.1 调车场线路数量的确定 | 第39-42页 |
3.4.2 调车场线路对货改的适应性分析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快货列车到达组合规律与到发线空费系数 | 第44-52页 |
4.1 快货车组的到达组合方式 | 第44-45页 |
4.1.1 快货列车与快货车组 | 第44页 |
4.1.2 快货车组到达组合方式 | 第44-45页 |
4.2 到发线通过能力的直接计算法与空费系数 | 第45页 |
4.3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法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 | 第45-49页 |
4.3.1 到达列车组的确定 | 第46-47页 |
4.3.2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的计算 | 第47-49页 |
4.4 不同到达列车组合下到发线的空费系数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52-68页 |
5.1 成都北编组站概况 | 第52-53页 |
5.2 适应铁路货运改革的编组站设备及能力配置需求分析 | 第53-63页 |
5.2.1 编组站主要生产指标 | 第53-59页 |
5.2.2 适应货改的设备需求分析 | 第59-63页 |
5.3 成都北编组站到达场空费系数的计算 | 第63-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