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第10-12页 |
1.1.1 GETV的分类及全长序列参考株型 | 第10-11页 |
1.1.2 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1-12页 |
1.2 GETV流行病学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1.2.1 GETV的自然宿主 | 第12-13页 |
1.2.2 GETV的传播途径 | 第13页 |
1.2.3 GETV的流行情况 | 第13-14页 |
1.2.4 流行特征 | 第14页 |
1.3 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 | 第14-15页 |
1.3.1 临床症状 | 第14-15页 |
1.3.2 病理变化 | 第15页 |
1.4 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15-17页 |
1.4.1 病毒分离法 | 第15页 |
1.4.2 血清学检验 | 第15-17页 |
1.4.3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 第17页 |
1.5 GETV的治疗及疫苗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盖他病毒E2蛋白的原核表达以及蛋白纯化 | 第18-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2.1.1 菌株以及载体 | 第1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1.3 实验主要所用溶液以及配置方法 | 第19-20页 |
2.1.4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1页 |
2.2.1 重组质粒pCold Ⅰ-E2的构建 | 第21-25页 |
2.2.2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5-26页 |
2.2.3 阳性克隆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26页 |
2.2.4 重组质粒pCold Ⅰ-E2的原核表达 | 第26-29页 |
2.2.5 E2蛋白的纯化 | 第29-30页 |
2.2.6 Western Blot分析 | 第30-3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1-37页 |
2.3.1 重组质粒pCold Ⅰ-E2的构建 | 第31-34页 |
2.3.2 重组质粒pCold Ⅰ-E2的诱导表达鉴定 | 第34-35页 |
2.3.3 E2蛋白的纯化 | 第35-36页 |
2.3.4 Western Blot分析鉴定 | 第36-37页 |
2.4 讨论 | 第37-38页 |
2.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盖他病毒E2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9-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1 免疫抗原的制备 | 第39-40页 |
3.2.2 动物免疫 | 第40页 |
3.2.3 多克隆抗体的Wertrn Blot分析鉴定 | 第40-41页 |
3.3 结果 | 第41页 |
3.3.1 多克隆抗体的Wertern Blot鉴定结果 | 第41页 |
3.4 讨论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盖他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43-5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4.1.2 实验试剂以及配方 | 第44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50页 |
4.2.1 引物的合成 | 第44页 |
4.2.2 敏感性试验 | 第44-45页 |
4.2.3 特异性试验 | 第45页 |
4.2.4 RT-PCR方法对样品的检测 | 第45-50页 |
4.3 结果 | 第50-55页 |
4.3.1 引物筛选结果 | 第50页 |
4.3.2 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4.3.3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4.3.4 蚊虫分类结果 | 第52-53页 |
4.3.5 蚊虫研磨液的检测结果 | 第53-55页 |
4.4 讨论 | 第55-56页 |
4.5 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