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伏马毒素B1致猪肺水肿机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伏马毒素的理化性质第10-11页
    1.2 伏马毒素的污染情况第11页
    1.3 伏马毒素在体内的代谢与分布第11页
    1.4 伏马毒素的毒性第11-14页
        1.4.1 伏马毒素对人类的毒性第12页
        1.4.2 伏马毒素对马的毒性第12页
        1.4.3 伏马毒素对猪的毒性第12-13页
        1.4.4 伏马毒素对小鼠的毒性第13页
        1.4.5 伏马毒素对兔的毒性第13页
        1.4.6 伏马毒素对禽类的毒性第13-14页
    1.5 伏马毒素的检测方法和预防措施第14页
    1.6 霉菌毒素与氧化应激第14-15页
    1.7 霉菌毒素与免疫系统第15-16页
    1.8 霉菌毒素与细胞凋亡第16-18页
第二章 体内染毒FB_1对猪的毒性研究第18-45页
    2.1 材料第18-19页
        2.1.1 试验动物第18页
        2.1.2 主要试验试剂第18页
        2.1.3 主要试验仪器第18-19页
    2.2 试验方法第19-24页
        2.2.1 串珠镰刀菌的培养及饲料的制备第19页
        2.2.2 试验分组设计第19页
        2.2.3 试验样本采集第19页
        2.2.4 临床血液常规指标的检测第19页
        2.2.5 8-oxo-dG、ROS、GSH-Px、TRX、SOD和MDA的检测第19-21页
        2.2.6 IL-2、IL-6、IL-8、TNF-a和IFN-γ的检测第21页
        2.2.7 病理变化的观察第21-22页
        2.2.8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第22页
        2.2.9 P53、Bax和Bcl-xL mRNA表达量的检测第22-24页
        2.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40页
        2.3.1 串珠镰刀菌的培养第24-25页
        2.3.2 染毒FB1试验猪的临床症状第25-26页
        2.3.3 FB1对临床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第26页
        2.3.4 FB1对血清中ROS、8-oxo-dG、MDA、SOD、GSH-Px和TRX的影响第26-28页
        2.3.5 FB1对血清中IL-2、IL-6、IL-8、TNF-a和IFN-γ的影响第28-29页
        2.3.6 FB1染毒后病猪的病理变化第29-33页
        2.3.7 Tuel法检测FB1猪脾脏组织细胞的凋亡第33-34页
        2.3.8 荧光定量检测FB1对各脏器P53、Bcl-xL和Bax mRNA表达的影响第34-40页
    2.4 讨论第40-44页
        2.4.1 FB_1对猪的病理损伤第40-42页
        2.4.2 FB_1对猪血液指标的影响第42-44页
        2.4.3 FB_1对凋亡的影响第44页
    2.5 结论第44-45页
第三章 FB_1对猪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第45-59页
    3.1 材料第45页
        3.1.1 试验材料和试剂第45页
        3.1.2 试验仪器第45页
    3.2 方法第45-50页
        3.2.1 猪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第45-46页
        3.2.2 猪血管内皮细胞的冻存第46页
        3.2.3 猪血管内皮细胞的复苏第46页
        3.2.4 猪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第46-47页
        3.2.5 FB_1猪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形态的影响第47页
        3.2.6 FB_1对猪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第47页
        3.2.7 荧光定量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P53、Bax、Bcl-xL基因的表达第47-5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0-57页
        3.3.1 猪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与鉴定第50页
        3.3.2 FB_1对猪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形态的影响第50-51页
        3.3.3 FB_1对猪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第51-52页
        3.3.4 FB_1对猪血管内皮细胞P53、Bax和Bcl-xL基因的影响第52-57页
    3.4 讨论第57-58页
    3.5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盖他病毒E2蛋白的表达、纯化以及RT-PCR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下一篇:猪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部分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