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3页 |
1.1 棉铃虫简介 | 第11页 |
1.2 棉铃虫的地理分布和寄主植物 | 第11-13页 |
1.2.1 棉铃虫的地理分布 | 第11-12页 |
1.2.2 棉铃虫寄主植物 | 第12-13页 |
1.3 棉铃虫种群发生特点及危害 | 第13-15页 |
1.3.1 棉铃虫个体发育及种群发生特点 | 第13页 |
1.3.2 棉铃虫活动规律及危害状况 | 第13-15页 |
1.4 昆虫滞育特点 | 第15-17页 |
1.4.1 一般昆虫的滞育特点 | 第15-16页 |
1.4.2 棉铃虫滞育的特点 | 第16-17页 |
1.5 昆虫的抗寒性 | 第17-19页 |
1.5.1 一般昆虫抗寒性 | 第17-18页 |
1.5.2 棉铃虫抗寒性 | 第18-19页 |
1.6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1.6.1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1.6.2 稳定同位素在生态学领域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20页 |
1.6.3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7 研究思路及文章脉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寄主植物对越冬代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影响 | 第23-32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2.1 供试虫源 | 第23-24页 |
2.2.2 棉铃虫寄主处理与饲料制作 | 第24页 |
2.2.3 实验工具及处理 | 第24-25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2.3.1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幼虫期、蛹期的影响 | 第26页 |
2.3.2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3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蛹重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4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雌性比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 讨论 | 第29-32页 |
2.4.1 取食不同寄主棉铃虫幼虫期和蛹期比较 | 第29页 |
2.4.2 取食不同寄主棉铃虫蛹重比较 | 第29-30页 |
2.4.3 取食不同寄主棉铃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 | 第30页 |
2.4.4 取食不同寄主棉铃虫的雌雄比例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取食Bt棉与玉米的越冬代棉铃虫抗寒性的影响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供试棉花、玉米品种与栽培及试验田 | 第33页 |
3.2.2 供试棉铃虫 | 第33页 |
3.2.3 棉铃虫的室内饲养 | 第33-34页 |
3.2.4 滞育蛹低温条件下的存活率 | 第34页 |
3.2.5 越冬蛹含水量的测定 | 第34页 |
3.2.6 脂肪和糖原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3.2.7 过冷却点的测定 | 第34-35页 |
3.2.8 蛹体液中抗冻低分子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3.2.9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3.3.1 取食Bt棉和玉米对越冬代棉铃虫化蛹率和滞育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2 取食Bt棉和玉米的棉铃虫越冬前能量储备情况 | 第36-37页 |
3.3.3 不同寄主上越冬代棉铃虫滞育蛹低温存活率 | 第37页 |
3.3.4 取食Bt棉和玉米的棉铃虫滞育蛹和非滞育蛹含水量、总脂肪和糖原含量 | 第37-39页 |
3.3.5 取食不同寄主的棉铃虫越冬蛹低分子量物质浓度测定 | 第39-40页 |
3.3.6 取食Bt棉和玉米的棉铃虫过冷却点和冰点 | 第40页 |
3.4 讨论 | 第40-42页 |
3.4.1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化蛹率、滞育率及越冬蛹羽化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能量物质对越冬代棉铃虫抗寒能力的影响 | 第41页 |
3.4.3 低分子物质对越冬代棉铃虫抗寒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稳定同位素方法验证不同寄主对越冬代棉铃虫抗寒能力的影响及其防治策略 | 第42-50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2.1 室内饲养棉铃虫 | 第43页 |
4.2.2 越冬代棉铃虫采集方法 | 第43页 |
4.2.3 棉铃虫成虫雌雄辨别 | 第43-44页 |
4.2.4 样本保存与处理 | 第44页 |
4.2.5 稳定同位素碳δ~(13)C测定 | 第44页 |
4.2.6 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4.3.1 室内养殖棉铃虫碳稳定同位素比值的测定 | 第45页 |
4.3.2 越冬代棉铃虫羽化数量动态 | 第45-46页 |
4.3.3 野外诱集棉铃虫稳定同位素比值测定 | 第46-47页 |
4.4 讨论 | 第47-50页 |
4.4.1 验证不同寄主对越冬代棉铃虫抗寒能力的影响 | 第47页 |
4.4.2 玉米种植对棉铃虫种群发展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3 新的农田种植格局下棉铃虫防治策略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0-5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51页 |
5.3 展望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