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华北地区越冬代棉铃虫抗寒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3页
    1.1 棉铃虫简介第11页
    1.2 棉铃虫的地理分布和寄主植物第11-13页
        1.2.1 棉铃虫的地理分布第11-12页
        1.2.2 棉铃虫寄主植物第12-13页
    1.3 棉铃虫种群发生特点及危害第13-15页
        1.3.1 棉铃虫个体发育及种群发生特点第13页
        1.3.2 棉铃虫活动规律及危害状况第13-15页
    1.4 昆虫滞育特点第15-17页
        1.4.1 一般昆虫的滞育特点第15-16页
        1.4.2 棉铃虫滞育的特点第16-17页
    1.5 昆虫的抗寒性第17-19页
        1.5.1 一般昆虫抗寒性第17-18页
        1.5.2 棉铃虫抗寒性第18-19页
    1.6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第19-21页
        1.6.1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第19-20页
        1.6.2 稳定同位素在生态学领域应用的理论基础第20页
        1.6.3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第20-21页
    1.7 研究思路及文章脉络第21-23页
第二章 寄主植物对越冬代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影响第23-32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2.2.1 供试虫源第23-24页
        2.2.2 棉铃虫寄主处理与饲料制作第24页
        2.2.3 实验工具及处理第24-25页
        2.2.4 实验方法第25页
        2.2.5 数据分析第25-2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6-29页
        2.3.1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幼虫期、蛹期的影响第26页
        2.3.2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第26-27页
        2.3.3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蛹重的影响第27-28页
        2.3.4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雌性比率的影响第28-29页
    2.4 讨论第29-32页
        2.4.1 取食不同寄主棉铃虫幼虫期和蛹期比较第29页
        2.4.2 取食不同寄主棉铃虫蛹重比较第29-30页
        2.4.3 取食不同寄主棉铃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第30页
        2.4.4 取食不同寄主棉铃虫的雌雄比例第30-32页
第三章 取食Bt棉与玉米的越冬代棉铃虫抗寒性的影响第32-42页
    3.1 引言第32-3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3.2.1 供试棉花、玉米品种与栽培及试验田第33页
        3.2.2 供试棉铃虫第33页
        3.2.3 棉铃虫的室内饲养第33-34页
        3.2.4 滞育蛹低温条件下的存活率第34页
        3.2.5 越冬蛹含水量的测定第34页
        3.2.6 脂肪和糖原含量的测定第34页
        3.2.7 过冷却点的测定第34-35页
        3.2.8 蛹体液中抗冻低分子物质含量的测定第35页
        3.2.9 统计分析第3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5-40页
        3.3.1 取食Bt棉和玉米对越冬代棉铃虫化蛹率和滞育率的影响第35-36页
        3.3.2 取食Bt棉和玉米的棉铃虫越冬前能量储备情况第36-37页
        3.3.3 不同寄主上越冬代棉铃虫滞育蛹低温存活率第37页
        3.3.4 取食Bt棉和玉米的棉铃虫滞育蛹和非滞育蛹含水量、总脂肪和糖原含量第37-39页
        3.3.5 取食不同寄主的棉铃虫越冬蛹低分子量物质浓度测定第39-40页
        3.3.6 取食Bt棉和玉米的棉铃虫过冷却点和冰点第40页
    3.4 讨论第40-42页
        3.4.1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化蛹率、滞育率及越冬蛹羽化率的影响第40-41页
        3.4.2 能量物质对越冬代棉铃虫抗寒能力的影响第41页
        3.4.3 低分子物质对越冬代棉铃虫抗寒性的影响第41-42页
第四章 稳定同位素方法验证不同寄主对越冬代棉铃虫抗寒能力的影响及其防治策略第42-50页
    4.1 引言第42-43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4.2.1 室内饲养棉铃虫第43页
        4.2.2 越冬代棉铃虫采集方法第43页
        4.2.3 棉铃虫成虫雌雄辨别第43-44页
        4.2.4 样本保存与处理第44页
        4.2.5 稳定同位素碳δ~(13)C测定第44页
        4.2.6 数据分析第44-4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5-47页
        4.3.1 室内养殖棉铃虫碳稳定同位素比值的测定第45页
        4.3.2 越冬代棉铃虫羽化数量动态第45-46页
        4.3.3 野外诱集棉铃虫稳定同位素比值测定第46-47页
    4.4 讨论第47-50页
        4.4.1 验证不同寄主对越冬代棉铃虫抗寒能力的影响第47页
        4.4.2 玉米种植对棉铃虫种群发展的影响第47-48页
        4.4.3 新的农田种植格局下棉铃虫防治策略第48-50页
第五章 总结第50-54页
    5.1 主要结论第50-51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51页
    5.3 展望第51-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致谢第61-62页
作者简历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VM的昆虫声音识别与驱蚊剂定量构效关系
下一篇:盖他病毒E2蛋白的表达、纯化以及RT-PCR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