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总体框架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1.1 机会主义 | 第20页 |
2.1.2 道德风险 | 第20页 |
2.1.3 逆向选择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激励理论 | 第22-24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高校科研中机会主义的特征、表现及危害 | 第26-32页 |
3.1 高校科研中的机会主义特征 | 第26页 |
3.2 高校科研中机会主义的表现形式 | 第26-30页 |
3.2.1 寻租行为 | 第26-27页 |
3.2.2 科研项目重复申报 | 第27-28页 |
3.2.3 篡改研究数据 | 第28页 |
3.2.4 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 第28-29页 |
3.2.5 一稿多投,科研成果高重复 | 第29页 |
3.2.6 肆意署名,“搭便车” | 第29-30页 |
3.2.7 研究经费违规使用 | 第30页 |
3.3 高校科研中机会主义的危害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高校科研中机会主义成因 | 第32-40页 |
4.1 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缺陷 | 第33页 |
4.2 科研考核制度缺陷 | 第33-37页 |
4.2.1 量化评价机制 | 第34-35页 |
4.2.2 同行评议机制 | 第35-37页 |
4.3 科研奖励机制缺陷 | 第37-38页 |
4.3.1 奖励对象集中于科研成果 | 第37-38页 |
4.3.2 科研奖励制度注重物质激励 | 第38页 |
4.4 经费管理制度缺陷 | 第38-39页 |
4.5 法律制度缺失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美国高校科研中机会主义的治理经验及启示 | 第40-46页 |
5.1 美国政府治理高校科研机会主义行为的措施 | 第40-41页 |
5.2 美国大学治理机会主义行为的措施 | 第41-42页 |
5.3 美国针对研究不端正动作的条例性政策修正及其意义 | 第42-43页 |
5.4 美国处理方式的特点与启示 | 第43-46页 |
5.4.1 准则清晰,程序公正 | 第43-44页 |
5.4.2 强调大学组织力量 | 第44页 |
5.4.3 积极应用大数据优势 | 第44-45页 |
5.4.4 惩处措施缺乏操作性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我国高校科研中机会主义治理的路径选择 | 第46-52页 |
6.1 加强契约、组织管理力度 | 第46-47页 |
6.2 改进科研考核制度 | 第47-48页 |
6.3 采取绩效奖励制度 | 第48页 |
6.4 强化科研经费管理 | 第48-50页 |
6.5 加强科研诚信法制建设 | 第50页 |
6.6 拓宽监管渠道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