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铁路养护与维修论文--线路养护维修与病灾害处理论文--线路病灾害防治论文

基于构造地貌学的山区孕灾环境分析及线路工程减灾策略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选题背景及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3-16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3-16页
    1.2 构造地貌学及其在孕灾环境中应用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1 构造地貌学在灾害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第16-17页
        1.2.2 构造地貌学在选线中的应用第17-18页
        1.2.3 上述文献总结第18页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8-19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内动力对中国构造地貌格局及灾害分布的控制作用第21-39页
    2.1 内动力对中国构造地貌格局的控制第21-32页
        2.1.1 造山运动的机制与起源-板块构造学第21-22页
        2.1.2 造山运动第22-27页
        2.1.3 中国的地貌格局的形成过程第27-32页
    2.2 内动力对山地环境灾害分布的控制性作用第32-38页
        2.2.1 中国内外动力状态及地质灾害分布第32-36页
        2.2.2 内动力对地质灾害分布的控制作用第36-38页
    2.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基于构造地貌学的区域性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第39-55页
    3.1 基于谷坡状态的崩塌滑坡灾势预测原理第39-43页
        3.1.1 谷坡演化过程及对应的谷坡状态第39-41页
        3.1.2 演化阶段与谷坡状态第41-43页
    3.2 谷坡演化过程的定量化理论第43-46页
        3.2.1 Davis侵蚀循环学说模型定量化第43-45页
        3.2.2 河谷纵剖面的形态指数第45-46页
    3.3 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灾势评估案例分析第46-52页
        3.3.1 基于斯特拉勒积分和SL指标的发育阶段确定方法第46-51页
        3.3.2 利用河谷纵剖面的形态指数判定发育阶段第51-52页
    3.4 计算结果与实震坡体资料对比第52-54页
        3.4.1 芦山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分布规律的统计分析第52-53页
        3.4.2 汶川、芦山、玉树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情况对比第53-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区域地应力状态评估及构造应力对灾害优势方向的影响效应第55-73页
    4.1 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地应力计算修正模型第55-62页
        4.1.1 基于b值的内动力活动性分析第55-56页
        4.1.2 川藏交通廊道地应力评估模型的建立第56-62页
    4.2 区域内动力状态对地震触发崩塌滑坡优势方向的控制作用第62-70页
        4.2.1 重力作用对崩塌滑坡方向的影响第63-64页
        4.2.2 新构造应力场和地震加速度对崩塌滑坡方向的影响第64-70页
        4.2.3 结论第70页
    4.3 区域内营力状态对地貌的控制及利用第70-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5章 强隆升区冰川泥石流孕灾环境分析第73-113页
    5.1 青藏高原冰川泥石流分布第73-74页
    5.2 构造隆升对冰川泥石流地形的影响第74-81页
        5.2.1 隆升速度与槽谷形态之间的关系第74-80页
        5.2.2 冰川泥石流危险性的阴阳坡冰斗效应第80-81页
    5.3 冰期旋回与冰川泥石流的物源条件第81-83页
        5.3.1 青藏高原的第四纪冰期旋回第81-83页
        5.3.2 冰期旋回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物源第83页
    5.4 帕隆藏布流域为研究区案例性分析冰川泥石流孕灾环境第83-110页
        5.4.1 藏东南地区背景第84-86页
        5.4.2 帕隆藏布江泥石流危险性第86-94页
        5.4.3 帕隆藏布江流域孕灾环境分析第94-110页
    5.5 冰川泥石流孕灾环境评定标准第110-111页
    5.6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6章 泥石流堵河、冰湖溃决、雪崩孕灾环境分析第113-128页
    6.1 帕隆藏布江流域泥石流堵河、冰湖溃决、雪崩孕灾环境分析第113-119页
        6.1.1 帕隆藏布江流域冰雪灾害分布特点第113-116页
        6.1.2 冰雪灾害对线路工程的成灾模式及危险性评价第116-118页
        6.1.3 结论第118-119页
    6.2 基于等价摩擦系数的沟槽式湿雪雪崩抛程预测第119-126页
        6.2.1 理论和方法第121-124页
        6.2.2 数据分析第124-126页
    6.3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7章 川藏铁路沿线减灾选线策略第128-133页
    7.1 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地震烈度区崩塌滑坡选线策略第129-130页
    7.2 冰雪灾害发育地区线路工程减灾对策第130-133页
结论与展望第133-136页
    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第133-134页
    2 论文的创新点第134-135页
    3 问题与展望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46-148页
附录:论文中部分图片彩图第148-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物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
下一篇:岩土工程振动台试验理论及在地下管线动力响应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