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前后台分离研究与实施建议--以建设银行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前后台分离项目有关的定义第13-15页
        1.2.1 前后台分离项目第13页
        1.2.2 综合性网点建设第13-14页
        1.2.3 金融服务外包第14-15页
    1.3 写作思路第15页
    1.4 论文研究的不足第15-17页
2 文献综述第17-26页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7-21页
        2.1.1 国外商业银行前后台分离项目的历史、现状第17-19页
        2.1.2 国内银行业前后台分离项目历史与现状第19-21页
    2.2 我国银行业前后台分离发展趋势第21-22页
    2.3 国内商业银行前后台分离项目实施背景第22-26页
        2.3.1 客户体验参差不齐第22-23页
        2.3.2 柜员营销能力较低第23-24页
        2.3.3 风险控制分散第24页
        2.3.4 营运成本高第24-26页
3 建设银行前后台分离项目设计介绍第26-36页
    3.1 建设银行前后台分离项目设计思路第26-31页
        3.1.1 流程设计第26-29页
        3.1.2 集中层级设计第29-31页
    3.2 前后台工作内容及特点第31-36页
        3.2.1 前台工作内容第31-32页
        3.2.2 前台工作特点第32页
        3.2.3 后台工作内容第32-35页
        3.2.4 后台工作特点第35-36页
4 建设银行前后台分离项目实施现状分析第36-49页
    4.1 政治经济形式分析第36-37页
    4.2 前后台分离程度分析第37-41页
        4.2.1 前台业务分离情况分析第37-38页
        4.2.2 后台集中处理情况分析第38-40页
        4.2.3 前后台分离集中业务量分析第40-41页
    4.3 现阶段前后台分离出现的问题第41-44页
    4.4 可拓展的业务领域分析第44-45页
    4.5 前后台分离未来发展方向规划第45-49页
        4.5.1 未来前后台分离项目的发展目标第45-46页
        4.5.2 未来集中业务构成分析第46页
        4.5.3 未来前后台分离项目实施步骤第46-49页
5 前后台分离项目实施效果第49-54页
    5.1 提高柜面营销服务能力第49-51页
        5.1.1 前台劳动与客户等待时间的缩短第49页
        5.1.2 网点服务能力的提升第49-51页
    5.2 提高银行规模效益第51-52页
        5.2.1 节约前台培训成本第51页
        5.2.2 节约系统运行成本第51页
        5.2.3 节约网点运营及人员成本第51-52页
    5.3 强化柜面业务风险防控能力第52-54页
        5.3.1 通过物理隔离控制风险第53页
        5.3.2 通过流程控制防范风险第53-54页
6 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前后台分离的建议第54-64页
    6.1 增强风险防控第54-57页
        6.1.1 业务流程中的风险防控第54-56页
        6.1.2 建立风险管理文化第56-57页
    6.2 拓展集中处理范围第57-59页
        6.2.1 拓展线上专业处理,提供远程支持帮助第57-59页
        6.2.2 提升业务集中度,支撑国际化集团化转型第59页
    6.3 强化业务及生产管理第59-62页
        6.3.1 加强标准化建设,夯实集约化生产基础第59-60页
        6.3.2 探索完善生产模式,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第60-61页
        6.3.3 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集中处理质效第61页
        6.3.4 完善应急生产体系,提升应急及灾备能力第61-62页
    6.4 提升平台机制功能第62-64页
        6.4.1 加大新技术运用,提高自动化水平第62页
        6.4.2 强化流程模块化管理提升平台通用性第62页
        6.4.3 拓展生产管理功能,实现管理智能化第62-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学院质量认证体系下的组织结构调整--以UF大学X商学院为例
下一篇:成都移动大数据应用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