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相关理论解析 | 第16-24页 |
·科技创新含义 | 第16-21页 |
·技术创新 | 第16-18页 |
·知识创新 | 第18-19页 |
·管理创新 | 第19页 |
·国家创新体系 | 第19-21页 |
·科技创新驱动 | 第21-22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第22-24页 |
3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 | 第24-29页 |
·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关系 | 第24-25页 |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 | 第24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温床 | 第24-25页 |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9页 |
4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经验借鉴 | 第29-33页 |
·美国硅谷产业集群 | 第29-30页 |
·硅谷发展历程 | 第29页 |
·科技创新驱动硅谷产业集群经验借鉴 | 第29-30页 |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产业集群 | 第30-31页 |
·新竹科学工业园现状 | 第30页 |
·科技创新驱动新竹产业集群经验借鉴 | 第30-31页 |
·中国吉林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 第31页 |
·吉林新能源汽车现状 | 第31页 |
·吉林科技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集群经验借鉴 | 第31页 |
·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启发 | 第31-33页 |
5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一般科技创新驱动过程研究 | 第33-40页 |
·前端科技创新驱动 | 第33-36页 |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 第33-34页 |
·构建科技创新网络 | 第34-35页 |
·构建技术创新链 | 第35-36页 |
·中端科技创新驱动 | 第36-38页 |
·孵化载体建设驱动产业集群 | 第36-37页 |
·科技成果转化驱动产业集群 | 第37-38页 |
·后端科技创新驱动 | 第38-40页 |
·产业化基地建设驱动产业集群 | 第38页 |
·龙头企业引领驱动产业集群 | 第38-39页 |
·加强科学管理 | 第39-40页 |
6 科技创新驱动成都新材料产业集群研究 | 第40-49页 |
·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的分析模型 | 第40-41页 |
·成都科技创新驱动的“二系统模型” | 第41-43页 |
·新津新材料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第43-45页 |
·有利于科技创新驱动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系统分析 | 第45-47页 |
·有利于科技创新驱动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 | 第45页 |
·有利于科技创新驱动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 | 第45-47页 |
·科技创新驱动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 第47-48页 |
·依托中蓝晨光研究院建设国家级复合纤维新材料产业集群 | 第47页 |
·依托新筑路桥有轨电车示范线建设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 第47-48页 |
·科技创新驱动新材料产业集群的保障措施 | 第48-49页 |
7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职能研究 | 第49-51页 |
·政府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过程中的职能 | 第49-50页 |
·政策措施的制定 | 第49页 |
·加大资金投入 | 第49页 |
·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 第49页 |
·加强后勤保障服务 | 第49-50页 |
·企业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过程中的职能 | 第50-51页 |
·加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 第50页 |
·重视人才引进和科研投入 | 第50页 |
·注重品牌建设 | 第50页 |
·培育企业家精神 | 第50-51页 |
8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 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