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视野下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序论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 第11-19页 |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概念 | 第11页 |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特性 | 第11-15页 |
一、纠纷解决的便捷性 | 第12页 |
二、纠纷解决的主导性 | 第12-13页 |
三、纠纷解决的专业性 | 第13-14页 |
四、纠纷解决的经济性 | 第14页 |
五、纠纷解决的私密性 | 第14页 |
六、促进社会和谐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第四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五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原则 | 第17-19页 |
一、当事人自愿原则 | 第18页 |
二、当事人平等原则 | 第18页 |
三、不违背法律法规政策原则 | 第18页 |
四、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9-24页 |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调解制度 | 第19页 |
第二节 秦汉时代乡治调解制度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唐元朝时代之乡里调解制度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明清时代的基层调解制度 | 第21页 |
第五节 建国前期的人民调解制度 | 第21-22页 |
第六节 建国以后的人民调解制度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国外及台湾地区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启示 | 第24-37页 |
第一节 美国调解制度 | 第24-30页 |
一、谈判 | 第25页 |
二、调解 | 第25-26页 |
三、仲裁 | 第26-27页 |
四、租用法官 | 第27页 |
五、简易陪审团审理程序 | 第27页 |
六、早期中立评估程序 | 第27-28页 |
七、迷你审判 | 第28-29页 |
八、小结与启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德国调解制度 | 第30-32页 |
一、仲裁 | 第30页 |
二、调解 | 第30-31页 |
三、律师和解 | 第31页 |
四、小结与启示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制度 | 第32-37页 |
一、乡镇市调解的要件 | 第32-33页 |
二、乡镇市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及调解程序 | 第33-35页 |
三、调解的效力 | 第35页 |
四、小结与启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37-43页 |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现实境况 | 第37-40页 |
一、人民调解组织 | 第37-38页 |
二、人民调解员 | 第38-39页 |
三、人民调解程序 | 第39页 |
四、调解协议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现存的问题 | 第40-43页 |
一、人民调解组织的性质不明确 | 第40-41页 |
二、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条件有待明确 | 第41页 |
三、调解委员会的经费和调解员的物质保障不足 | 第41-42页 |
四、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偏低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设想 | 第43-50页 |
第一节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完善 | 第43-45页 |
第二节 人民调解员能力的提高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经费保障 | 第46-47页 |
第四节 调解协议效力的提高 | 第47-48页 |
第五节 瑕疵救济方式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