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菌素产生菌基因组重排育种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2页 |
·多拉菌素概述 | 第13-15页 |
·多拉菌素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多拉菌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4页 |
·多拉菌素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 第14-15页 |
·基因组重排育种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基因组重排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 第15-16页 |
·筛选目的表型的方法 | 第16-17页 |
·基因组重排育种的应用 | 第17-20页 |
·基因组重排技术的优点 | 第20页 |
·响应面方法简介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出发菌株 | 第22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2-23页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溶液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菌种保藏 | 第24-25页 |
·菌种培养和发酵 | 第25页 |
·菌种选育 | 第25-26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26-27页 |
·原生质体灭活 | 第27-28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28-29页 |
·基因组重排 | 第29-30页 |
·重组菌株稳定性考察 | 第30页 |
·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菌丝体浓度测定 | 第30页 |
·氨基氮含量测定 | 第30页 |
·葡萄糖含量和pH 测定 | 第30页 |
·多拉菌素的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32-48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32-38页 |
·菌丝培养基选择 | 第32页 |
·菌体菌龄 | 第32-33页 |
·菌丝打碎 | 第33页 |
·甘氨酸浓度 | 第33-35页 |
·酶浓度 | 第35-36页 |
·酶解时间 | 第36页 |
·酶解温度 | 第36-38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38-39页 |
·双亲灭活 | 第38-39页 |
·融合条件 | 第39页 |
·基因组重排 | 第39-48页 |
·重排出发菌株选择 | 第39-41页 |
·出发菌株对链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 | 第41-43页 |
·基因组重排流程 | 第43页 |
·多拉菌素产量提高 | 第43-44页 |
·原始菌株和高产重组菌株的HPLC 图谱 | 第44-45页 |
·对照试验 | 第45-46页 |
·重组高产菌株稳定性 | 第46页 |
·原始菌株和重组菌株发酵参数比较 | 第46-48页 |
4 多拉菌素产生菌发酵特性研究 | 第48-66页 |
·多拉菌素发酵过程基本操作流程 | 第48页 |
·平板及斜面固体培养基的确定 | 第48页 |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48-50页 |
·发酵培养基碳源实验 | 第48页 |
·发酵培养基氮源实验 | 第48-49页 |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 | 第49-50页 |
·发酵条件实验 | 第50-52页 |
·发酵培养温度实验 | 第50-51页 |
·发酵培养基初始pH 对产量的影响 | 第51页 |
·摇瓶装量对多拉菌素合成的影响 | 第51页 |
·种龄和移种量对多拉菌素发酵的影响 | 第51页 |
·剪切力对多拉菌素发酵影响的实验 | 第51页 |
·前体添加量和时间对多拉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发酵过程中补水实验 | 第52页 |
·实验结果 | 第52-60页 |
·平板及斜面固体培养基确定 | 第52-53页 |
·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 | 第53-60页 |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 第60-66页 |
·发酵温度确定 | 第60-61页 |
·发酵液初始pH 值对多拉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61页 |
·摇瓶不同装量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种龄和移种量对多拉菌素合成的影响 | 第62-63页 |
·剪切力对多拉菌素发酵的影响 | 第63页 |
·前体添加时间和浓度对多拉菌素的影响 | 第63-64页 |
·发酵过程中摇瓶补水实验结果 | 第64-66页 |
5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