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1 引言 | 第12-14页 |
| ·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 ·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2 中国早期的钢琴民族化的基础 | 第14-18页 |
| ·早期钢琴在中国的传播 | 第14页 |
| ·近现代钢琴在中国的传播 | 第14-18页 |
| 3 20 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 | 第18-54页 |
| ·民族化的定义 | 第18页 |
| ·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背景概述 | 第18-19页 |
| ·以学堂乐歌钢琴伴奏为载体的钢琴音乐(1910-1929) | 第19-24页 |
| ·学堂乐歌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背景 | 第19页 |
| ·赵元任及其作品《叫我如何不想他》分析 | 第19-22页 |
| ·青主及作品《大江东去》分析 | 第22-24页 |
| ·以《牧童短笛》开启了一段新的钢琴创作历史(1930-1937) | 第24-28页 |
| ·抗日战争前期钢琴音乐的创作背景 | 第24-25页 |
| ·贺绿汀及其作品《牧童短笛》分析 | 第25-28页 |
| ·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钢琴创作与救亡活动紧密联系(1937-1949) | 第28-31页 |
| ·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背景 | 第28-29页 |
| ·丁善德及其作品《春之旅》分析 | 第29-31页 |
| ·建国初期相对繁荣的钢琴创作(1950-1966) | 第31-36页 |
| ·建国初期钢琴创作的背景 | 第31页 |
| ·钢琴教育的重要发展阶段 | 第31-32页 |
| ·建国初期的创作特点及代表作 | 第32-33页 |
| ·陈培勋及其作品《卖杂货》分析 | 第33-36页 |
| ·文革中与“中国风”紧密结合的钢琴创作 (1966-1976) | 第36-47页 |
| ·文革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背景 | 第36-37页 |
| ·文革时期钢琴创作的特点 | 第37-39页 |
| ·黎英海及其作品《夕阳箫鼓》分析 | 第39-41页 |
| ·殷承宗及其《黄河》作品分析 | 第41-47页 |
| ·以开放性态度积极学习与思考的钢琴创作新时期(1976-1999) | 第47-54页 |
| ·改革开放时期钢琴创作背景 | 第47-49页 |
| ·孙以强及其作品《春舞》分析 | 第49-54页 |
| 4 结语 | 第54-56页 |
| ·萌芽时期 | 第54页 |
| ·发展时期 | 第54页 |
| ·繁荣阶段 | 第54-55页 |
| ·成熟时期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