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邮轮母港的分布和中国邮轮港口的发展 | 第13页 |
| ·邮轮航线分布现状 | 第13-14页 |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 ·国内外邮轮航线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 ·旅游线路研究 | 第16-18页 |
| ·邮轮母港研究 | 第18-20页 |
| ·邮轮航线研究 | 第20-24页 |
| ·总结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与难点 | 第24-27页 |
|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研究难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邮轮航线概述与规划理论 | 第27-37页 |
| ·邮轮航线概述 | 第27-32页 |
| ·邮轮航线基本概念与分类 | 第27-28页 |
| ·我国邮轮航线现状 | 第28-29页 |
| ·邮轮航线的运营特征 | 第29-30页 |
| ·邮轮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第30-32页 |
| ·邮轮航线规划的相关理论 | 第32-37页 |
| ·邮轮航线规划的指导理论 | 第32-34页 |
| ·我国邮轮航线规划原则 | 第34页 |
| ·邮轮航线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 ·邮轮航线设计流程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全球邮轮航线市场供给现状 | 第37-48页 |
| ·国外邮轮航线市场供给现状分析 | 第37-43页 |
| ·北美市场 | 第37-41页 |
| ·欧洲市场 | 第41-43页 |
| ·全球邮轮旅游市场格局的变化特点 | 第43页 |
| ·国内邮轮航线市场供给现状分析 | 第43-48页 |
| ·主要运营航线 | 第43-45页 |
| ·主要邮轮公司 | 第45页 |
| ·中国大陆邮轮停靠港口 | 第45-46页 |
| ·上海邮轮母港现状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邮轮航线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4页 |
| ·邮轮游客需求 | 第48-49页 |
| ·潜在需求 | 第48页 |
| ·现实需求 | 第48页 |
| ·游客需求的特征 | 第48-49页 |
| ·邮轮母港建设 | 第49-50页 |
| ·自然条件 | 第49-50页 |
| ·基础设施和运输 | 第50页 |
| ·经济环境 | 第50页 |
| ·政策偏向 | 第50页 |
|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 第50-52页 |
|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 第51页 |
| ·基础设施和支持产业的发展 | 第51页 |
| ·目的地的管理水平 | 第51-52页 |
| ·邮轮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 第52-54页 |
| ·梯度战略 | 第52-53页 |
| ·点轴开发模式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邮轮游客对上海母港航线的需求调研与优化模型分析 | 第54-73页 |
| ·游客问卷调查 | 第54-55页 |
| ·问卷设计 | 第54页 |
| ·调研过程 | 第54-55页 |
| ·问卷处理与分析 | 第55-62页 |
| ·样本基本属性 | 第55-56页 |
| ·样本航线需求分析 | 第56-62页 |
| ·邮轮航线优化要素重视度分析模型 | 第62-73页 |
| ·研究设计 | 第62-64页 |
| ·样本邮轮旅游目的地偏好分析 | 第64-65页 |
| ·邮轮航线要素重视程度分析 | 第65-69页 |
| ·基于邮轮航线类型选择差异的重视度分析 | 第69-73页 |
| 第六章 上海邮轮母港航线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73-81页 |
| ·加强邮轮航线中的品牌邮轮服务 | 第73-74页 |
| ·邮轮问询服务 | 第73页 |
| ·邮轮乘客服务导向 | 第73-74页 |
|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上海邮轮母港航线 | 第74-76页 |
| ·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 第74页 |
| ·适应游客选择航线的机动性 | 第74-75页 |
| ·针对不同基本属性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岸上观光产品 | 第75-76页 |
| ·深入挖掘全球邮轮航线的供给现状与影响因素,打造上海邮轮母港特色航线 | 第76-81页 |
| ·开拓短程体验式上海邮轮母港航线 | 第76-77页 |
| ·邮轮航线与邮轮品牌丰富性的结合 | 第77-78页 |
| ·丰富婚礼/蜜月邮轮航线 | 第78-79页 |
| ·拓展邮轮旅游高端市场 | 第79页 |
| ·发展绿色邮轮旅游航线 | 第79-80页 |
| ·重点发展近岸邮轮旅游产品 | 第80-81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81-84页 |
|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82-84页 |
| ·本文的创新 | 第82-83页 |
| ·本文的不足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附录 | 第87-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