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性骚扰防治研究--以云南省5所院校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8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性骚扰问题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 | 第13-24页 |
(二)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24-26页 |
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6页 |
(三)本文具有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28-39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28-30页 |
一、一般性骚扰含义界定 | 第28页 |
二、校园性骚扰 | 第28-29页 |
三、治理、公共治理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性骚扰类型及本质 | 第30-33页 |
一、性骚扰类型 | 第30页 |
二、性骚扰的本质 | 第30-33页 |
第三节 人权理论 | 第33-36页 |
一、人权概念及理论发展 | 第33-35页 |
二、性权与人权 | 第35页 |
三、性权的道德与法律关系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公共治理理论 | 第36-39页 |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 第36页 |
二、公共治理理论内容 | 第36-37页 |
三、借鉴公共治理理论进行性骚扰防治的优势 | 第37-39页 |
第二章 云南省5所高职院校学生性骚扰现状分析 | 第39-49页 |
第一节 校园性骚扰研究假设 | 第39-40页 |
一、研究构思 | 第39页 |
二、定量调查 | 第39-40页 |
三、定性调查 | 第40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0-49页 |
一、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 第40-44页 |
二、调查的方差分析 | 第44-49页 |
第三章 校园性骚扰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9-57页 |
第一节 校园性骚扰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 第49-52页 |
一、性骚扰现象不容忽视 | 第49-50页 |
二、缺乏拒绝性骚扰的教育 | 第50-51页 |
三、大众缺乏应对性骚扰意识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校园性骚扰防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52-57页 |
一、预防性骚扰的法规不健全 | 第52-53页 |
二、学校的性健康体系不完善 | 第53-55页 |
三、大众反对性骚扰参与度低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性骚扰防治经验之借鉴 | 第57-64页 |
第一节 主要国家和地区性骚扰防治的经验 | 第57-61页 |
一、美国性骚扰防治经验 | 第57-59页 |
二、中国台湾性骚扰防治经验 | 第59-6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性骚扰防治的经验借鉴 | 第61-64页 |
一、健全性骚扰相关法规值得借鉴 | 第61-62页 |
二、建立性骚扰专门机构值得借鉴 | 第62页 |
三、建立性骚扰处理机制值得借鉴 | 第62页 |
四、性别平等教育的方式值得借鉴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校园性骚扰防治的对策建议 | 第64-75页 |
第一节 专门立法,健全法律规范体系 | 第64-67页 |
一、立法的必要性 | 第64页 |
二、专门立法的可行性 | 第64-65页 |
三、专门立法中应该涉及的内容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完善健康预防教育体系 | 第67-71页 |
一、课程传授是主要途径 | 第68-69页 |
二、心理咨询的辅助作用 | 第69-70页 |
三、运用同伴教育的优势 | 第70-71页 |
第三节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性骚扰的防治 | 第71-75页 |
一、学校层面:提升认识,完善相应机制 | 第71-73页 |
二、社会层面: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