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志愿者管理理论概述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志愿者概念 | 第15-18页 |
一、志愿者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志愿精神 | 第16页 |
三、志愿服务 | 第16-17页 |
四、志愿者组织机构 | 第17-18页 |
五、夏令营志愿者组织 | 第18页 |
第二节 志愿者管理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一、人本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二、能本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三、激励理论 | 第20-22页 |
四、工作团队理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以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志愿者为例 | 第24-38页 |
第一节 我国志愿者队伍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一、我国志愿者队伍发展进程 | 第24-25页 |
二、我国志愿者队伍发展数量 | 第25页 |
第二节 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一、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开展概况 | 第25-26页 |
二、“寻根之旅”夏令营的意义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夏令营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8页 |
一、管理行政色彩强 | 第27-28页 |
二、招募的问题 | 第28-32页 |
三、培训的问题 | 第32-33页 |
四、配置和协调的问题 | 第33-35页 |
五、激励方式的问题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完善我国夏令营志愿者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38-49页 |
第一节 夏令营志愿者招募体系的完善 | 第38-39页 |
一、招募指标多元化 | 第38页 |
二、优化互联网社会招募 | 第38-39页 |
三、延长招募周期 | 第39页 |
第二节 优化志愿者培训制度 | 第39-43页 |
一、明确夏令营志愿者的功能 | 第40页 |
二、执行功能 | 第40页 |
三、交流功能 | 第40页 |
四、寻根精神传播功能 | 第40-41页 |
五、针对性培训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明确志愿工作和交接 | 第43-44页 |
一、明确夏令营行程 | 第43页 |
二、明确志愿者岗位 | 第43-44页 |
三、做好志愿者的情绪疏导 | 第44页 |
第四节 加强对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完善 | 第44-46页 |
一、设置激励档案 | 第44-45页 |
二、激励方式 | 第45-46页 |
第五节 摆脱行政主宰,向社会化运作转型 | 第46-49页 |
一、削弱政府侨办的主宰角色 | 第46-47页 |
二、向社会化运作转型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