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化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下的解释模式差异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5页 |
·躯体化问题概况 | 第14-17页 |
·躯体化的文化差异研究 | 第17-24页 |
·文献总结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四节 主要观点 | 第26-28页 |
第五节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躯体病痛的文化解释模式 | 第30-44页 |
第一节 文化视角下的身体观和疾病观 | 第30-33页 |
第二节 病痛的文化解释模式 | 第33-41页 |
·病痛解释模式的定义 | 第33-37页 |
·病痛解释的过程 | 第37-38页 |
·文化对病痛解释过程的影响 | 第38-41页 |
第三节 文化解释模式视角下的“躯体化”的界定 | 第41-44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医学的解释模式 | 第44-63页 |
第一节 传统中医的思想基础 | 第44-53页 |
·传统身体观 | 第44-50页 |
·传统疾病观 | 第50-53页 |
第二节 传统中医的心身疾病 | 第53-60页 |
·中国本土的心身症状 | 第53-55页 |
·中国本土的心身综合征 | 第55-60页 |
第三节 传统中医心身病痛解释模式的特点 | 第60-63页 |
第四章 西方实验医学的解释模式 | 第63-87页 |
第一节 科学观念下的病痛与疾病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医学无法解释”的解释模式 | 第65-72页 |
·医学无法解释症状的历史 | 第65-68页 |
·生理和心理解释模式的分裂 | 第68-70页 |
·“躯体化者”对医学解释的利用 | 第70-72页 |
第三节 现代精神病学的解释模式 | 第72-85页 |
·躯体形式障碍 | 第72-77页 |
·躯体症状障碍 | 第77-82页 |
·身体痛苦障碍 | 第82-83页 |
·完全心理化的解释模式 | 第83-85页 |
第四节 “躯体化”心理解释模式的特点 | 第85-87页 |
第五章 中西方解释模式的差异 | 第87-107页 |
第一节 前科学和科学解释模式的差异 | 第87-94页 |
·前科学的心身病痛解释模式 | 第87-91页 |
·西方文化中的前科学解释模式 | 第91-94页 |
第二节 中西方文化造成的解释模式差异 | 第94-100页 |
·基本观念上的解释模式差异 | 第94-96页 |
·诊断实践中的解释模式差异 | 第96-100页 |
第三节 中国现代的医学科学解释模式 | 第100-107页 |
·科学观念对传统解释体系的冲击 | 第100-103页 |
·中国现代的科学解释模式 | 第103-107页 |
第六章 从解释模式看“躯体化”概念的本质矛盾 | 第107-122页 |
第一节 不明原因躯体病痛的医学诊断模式 | 第107-110页 |
第二节 “躯体化”诊断的医学哲学问题 | 第110-116页 |
·医学诊断的类型 | 第110-114页 |
·“躯体化”的诊断逻辑问题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躯体化”解释模式冲突的本质 | 第116-122页 |
·普通医学和精神病学的二元分裂 | 第116-119页 |
·“躯体化”概念自身的矛盾性 | 第119-122页 |
第七章 躯体病痛解释模式的整合 | 第122-134页 |
第一节 病因机制的整合:科学的身心连续体 | 第122-129页 |
·科学模式下的生理-心理连续体 | 第122-124页 |
·生理-心理连续体中的恶性循环 | 第124-126页 |
·生理-心理连续体模式面临的问题 | 第126-129页 |
第二节 实践的整合:传统医学和自然疗法 | 第129-132页 |
第三节 躯体病痛的整体解释模式 | 第132-134页 |
结论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