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第一部分 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学科建设进展回顾 | 第14-26页 |
1、课程结构与专业建设 | 第14-16页 |
2、教材建设 | 第16-18页 |
3、师资队伍建设 | 第18-19页 |
4、研究生培养 | 第19-22页 |
5、科研工作 | 第22-23页 |
6、学术交流 | 第23-25页 |
7、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对卫生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会——记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原中国卫生统计学会) | 第26-41页 |
1、初创时期(1984-1997年) | 第26-36页 |
2、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 | 第36-40页 |
3、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部分 建国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回顾 | 第41-62页 |
1、郭祖超教授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 | 第42-46页 |
2、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卫生统计学相关教材 | 第46-47页 |
3、卫生部统编教材《卫生统计学》 | 第47-56页 |
4、改革开放后迄今其他一些教材 | 第56-61页 |
5、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部分 对医学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 第62-136页 |
1、第一代人物 | 第63-91页 |
袁贻瑾 | 第63-65页 |
许世瑾 | 第65-70页 |
李光荫 | 第70-72页 |
薛仲三 | 第72-79页 |
郭祖超 | 第79-87页 |
祝绍琪 | 第87-88页 |
高润泉 | 第88-89页 |
倪江林 | 第89页 |
郑戈 | 第89-90页 |
杨纪柯 | 第90-91页 |
2、第二代人物 | 第91-134页 |
田凤调 | 第91-92页 |
杨树勤 | 第92-97页 |
李天霖 | 第97-99页 |
张照寰 | 第99-101页 |
杨建伯 | 第101-102页 |
周有尚 | 第102页 |
史秉璋 | 第102-103页 |
丁道芳 | 第103-104页 |
陆守曾 | 第104-107页 |
顾杏元 | 第107-111页 |
金丕焕 | 第111-116页 |
杜养志 | 第116-117页 |
王均乐 | 第117-118页 |
杨瑞璋 | 第118页 |
戴旭东 | 第118-119页 |
高玉堂 | 第119-121页 |
王仁安 | 第121-122页 |
何大卫 | 第122-124页 |
余松林 | 第124-125页 |
周燕荣 | 第125-126页 |
陈启光 | 第126-127页 |
方积乾 | 第127-129页 |
苏炳华 | 第129-133页 |
孙振球 | 第133-134页 |
3 、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五部分 总结 | 第136-139页 |
1、学科建设 | 第136-137页 |
2、人才培养 | 第137页 |
3、校际合作 | 第137-138页 |
4、一点建议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综述目录 | 第143-144页 |
中国统计发展简史(综述) | 第144-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