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运营对文化中心功能设计的影响--以滨海县文化中心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 | 第17-20页 |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 第21页 |
·研究重点 | 第21页 |
·研究难点 | 第2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我国文化中心类建筑基本功能组成及发展情况 | 第24-41页 |
·文化中心概念、分类及规模 | 第24-30页 |
·文化中心概念及起源 | 第24-27页 |
·文化中心分类 | 第27-28页 |
·文化中心规模 | 第28-30页 |
·文化中心的功能组织特点 | 第30-32页 |
·观演空间 | 第30-31页 |
·展览空间 | 第31页 |
·分散性娱乐和教学空间 | 第31-32页 |
·餐饮服务及商业功能等后勤辅助部分 | 第32页 |
·从文化馆到文化中心的功能组成变化 | 第32-37页 |
·职能用途多功能复合化 | 第32-35页 |
·旧有功能逐渐被替代 | 第35页 |
·功能空间多样化及可持续性 | 第35页 |
·产业化运营挽救文化中心生存 | 第35-36页 |
·以产养事理念引发商业项目增加 | 第36-37页 |
·文化中心类建筑运营现状及问题 | 第37-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文化中心产业化运营需求 | 第41-55页 |
·文化中心产业化运营现象及背景 | 第41-46页 |
·文化中心的活动特性及内容变化 | 第46-50页 |
·文化中心基本活动内容 | 第46-47页 |
·文化中心的服务对象及其活动特点 | 第47-48页 |
·文化中心活动的地域性 | 第48页 |
·文化中心活动的季节性与时间性 | 第48-49页 |
·文化中心活动内容的发展与变化 | 第49-50页 |
·文化中心产业化运营对功能组合的影响 | 第50-53页 |
·适应产业化运营的功能项目配置 | 第50页 |
·商业空间的组成比例加大 | 第50-51页 |
·产业化运营对统一外形下的内部空间可适应性需求 | 第51-53页 |
·观演空间可适应性 | 第51-52页 |
·教学空间可适应性 | 第52-53页 |
·展览空间可适应性 | 第53页 |
·文化中心可持续发展的使用要求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产业化运营模式下的文化中心功能变化 | 第55-76页 |
·多用途集约化的综合群体 | 第55-56页 |
·以产养事理念下的多样化经营项目 | 第56页 |
·总体布局结构调整 | 第56-64页 |
·项目规模及功能指标变化 | 第56-58页 |
·项目选址要求 | 第58-59页 |
·总体布局设计侧重点 | 第59-64页 |
·产业化需求引发的平面功能组成变化 | 第64-72页 |
·适应产业化需求的平面功能组成变化 | 第64-67页 |
·平面功能组合特点 | 第67-72页 |
·观演空间集成化 | 第67-70页 |
·分散性娱乐空间的可置换性 | 第70-71页 |
·学习空间的灵活使用 | 第71-72页 |
·商业空间与公益性空间的互为利用关系 | 第72-75页 |
·分区互相独立互不干扰 | 第72-73页 |
·共享后勤与交通空间 | 第73-74页 |
·融合和联系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滨海县文化中心设计对产业化运营的思考 | 第76-96页 |
·项目概况 | 第76页 |
·项目组成 | 第76-77页 |
·总体布局设计 | 第77-83页 |
·选址分析 | 第77-78页 |
·总体布局意图 | 第78-81页 |
·远近期结合特点 | 第81-83页 |
·公益空间设置考虑 | 第83-91页 |
·公益部分主体作用 | 第83-84页 |
·公益区的综合性和多功能配置 | 第84-91页 |
·文化馆功能区 | 第85-86页 |
·大剧院功能区 | 第86-87页 |
·图书馆功能区 | 第87-88页 |
·博物馆功能区 | 第88-89页 |
·数字影院等其他功能区 | 第89-91页 |
·产业化运营考虑 | 第91-92页 |
·不同功能空间的灵活组织利用 | 第92-93页 |
·统一的后勤服务及停车空间 | 第93-95页 |
·可持续发展考虑 | 第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贡献与不足 | 第97页 |
·后续研究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