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概览 | 第20-58页 |
| ·借词定义 | 第20-28页 |
| ·借词的术语 | 第20-24页 |
| ·借词的界定 | 第24-28页 |
| ·国内汉语借词研究 | 第28-39页 |
| ·国外汉语借词研究 | 第39-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三章 接触语言学视域下的借词理论 | 第58-96页 |
| ·接触语言学简介 | 第58-70页 |
| ·术语来源 | 第59-60页 |
| ·研究历史 | 第60-64页 |
| ·概念界定 | 第64-70页 |
| ·借词理论综述 | 第70-93页 |
| ·Whitney 的“借用等级”论 | 第70-73页 |
| ·Saussure 的借词“外部要素”论 | 第73页 |
| ·Sapir 的借词“文化”论 | 第73-75页 |
| ·Bloomfield 的借词“二元”论 | 第75-78页 |
| ·Haugen 的借词“复制再生”论 | 第78-82页 |
| ·Weinreich 的借词“社会”论 | 第82-85页 |
| ·Cannon 的借词“同化等级”论 | 第85-89页 |
| ·Thomason & Kaufman 的借用“触变类型”论 | 第89-93页 |
| ·小结 | 第93-96页 |
| 第四章 前借词研究 | 第96-122页 |
| ·国内刊物翻译策略:归化 | 第96-112页 |
| ·国外刊物翻译策略:异化 | 第112-118页 |
| ·原因与对策 | 第118-121页 |
| ·小结 | 第121-122页 |
| 第五章 词典借词研究 | 第122-203页 |
| ·音译借词 | 第122-141页 |
| ·混合借词 | 第141-181页 |
| ·派生 | 第142-146页 |
| ·复合 | 第146-181页 |
| ·义借词 | 第181-200页 |
| ·引申 | 第181-191页 |
| ·仿译 | 第191-200页 |
| ·小结 | 第200-203页 |
| 第六章 后造词研究 | 第203-217页 |
| ·英语新造词 | 第203-206页 |
| ·英汉新造词 | 第206-209页 |
| ·汉语新造词 | 第209-216页 |
| ·小结 | 第216-217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217-226页 |
| ·研究总结 | 第217-221页 |
| ·研究启示 | 第221-224页 |
| ·对汉语英译的启示 | 第221-223页 |
| ·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 第223-224页 |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24-2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6-239页 |
| 附录 | 第239-2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66-267页 |
| 致谢 | 第267-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