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CONTENTS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研究动机与现状 | 第12-20页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晚清桐城诗派概论 | 第22-36页 |
第一节 桐城诗派 | 第22-28页 |
一、桐城之为诗派原因考 | 第22-24页 |
二、桐城诗派分期 | 第24-26页 |
三、桐城派的文论与诗论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晚清桐城诗派 | 第28-36页 |
一、晚清桐城诗派的时间概念及作家群 | 第28-30页 |
二、晚清桐城诗派诗学主张 | 第30-33页 |
三、晚清桐城诗派诗学的价值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晚清桐城诗派诗学溯源 | 第36-61页 |
第一节 桐城诗派形成时期诗论刍议 | 第36-45页 |
一、诗史酸辛钱幼光——钱澄之的诗学思想 | 第36-40页 |
二、绝意不为诗——方苞的诗学观点 | 第40-42页 |
三、海峰出而大振——刘大櫆的诗学思想 | 第42-43页 |
四、桐城诗发姚南菁——姚范的诗学观点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欸乃一声成绝唱——姚鼐的诗学思想 | 第45-61页 |
一、熔铸唐宋 | 第46-52页 |
二、谈艺不讥明七子 | 第52-54页 |
三、雅正说 | 第54-57页 |
四、以文为诗 | 第57-58页 |
五、为诗之法 | 第58-61页 |
第三章 道咸年间桐城诗派(上) | 第61-98页 |
第一节 孤身万里老,奇气一生抑——方东树 | 第62-77页 |
一、方东树生平及著述概况 | 第63-65页 |
二、“思、忧、行”的诗歌创作 | 第65-72页 |
三、方东树诗论概述 | 第72-77页 |
第二节 石甫天下才,作诗亦称雄——姚莹 | 第77-98页 |
一、诗人生平概述 | 第77-82页 |
二、姚莹诗歌的内容 | 第82-90页 |
三、姚莹的诗学观 | 第90-98页 |
第四章 道咸年间桐城诗派(下) | 第98-151页 |
第一节 桐城派流衍全国——梅曾亮 | 第98-107页 |
一、居京师二十年的梅曾亮 | 第98-99页 |
二、梅曾亮诗歌内容概述 | 第99-104页 |
三、梅曾亮诗学思想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桐城诗在广西 | 第107-138页 |
一、我亦江海人,一腔积热血——朱琦及其诗歌创作 | 第107-119页 |
二、敢信儒官能报国,要将民病起蒿藜——龙启瑞及其诗歌创作 | 第119-132页 |
三、明当买吴钩,蹈海抟鲸鲵——王拯及其诗歌创作 | 第132-138页 |
第三节 独有名墨长流传,寿世不随星霜换——曾国藩 | 第138-151页 |
一、曾国藩与道咸桐城诗派 | 第139-141页 |
二、曾国藩的诗歌创作及其诗学观 | 第141-151页 |
第五章 同光年间桐城诗派 | 第151-198页 |
第一节 尽扫浮华与脱丽,独留新句抵囊钱——姚溶昌 | 第151-161页 |
第二节 曾门弟子的诗歌创作——以张裕钊为主 | 第161-170页 |
第三节 晚清桐城诗派余响——二姚与二方的诗歌创作 | 第170-198页 |
一、姚永朴及其诗歌创作 | 第170-178页 |
二、姚永概及其诗学主张 | 第178-189页 |
三、方守彝、方守敦的诗歌创作 | 第189-198页 |
结语 | 第198-200页 |
附录一:《惜抱使湘鲁日记》与姚鼐佚诗 | 第200-215页 |
附录二:管同诗三首 | 第215-216页 |
附录三:方守敦题辞一首 | 第216-217页 |
附录四:晚清民国桐城诗派年表简编 | 第217-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268-273页 |
致谢 | 第273-2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274-27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