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诗经》传播史
目录 | 第1-6页 |
Catalogue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缘起 | 第13-17页 |
一、文学系统研究 | 第13-15页 |
二、传播视野观照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研究基本内容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基本问题 | 第20-25页 |
一、《诗经》传播主体 | 第21页 |
二、《诗经》传播语境 | 第21-22页 |
三、《诗经》传播媒介与传播途径 | 第22页 |
四、《诗经》受众 | 第22-24页 |
五、《诗经》传播效果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古代《诗经》传播:学在翰林 | 第25-74页 |
第一节 《诗经》始来 | 第25-36页 |
一、渡海而来的归化人及其用《诗》印记 | 第25-28页 |
二、百济与继体、钦明朝“五经”博士轮替制 | 第28-31页 |
三、遣唐使与日本《诗经》传播学制、注本 | 第31-36页 |
第二节 博士家训点、写本与《诗经》木简 | 第36-46页 |
一、“音读”与博士家训点 | 第36-41页 |
二、唐写本文化与日本《毛诗》抄物 | 第41-44页 |
三、丰冈《诗经》木简蕴含的文化信息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奈良平安讲《诗》、引《诗》与用《诗》情况 | 第46-56页 |
一、“释奠”诗序与《诗》运用 | 第46-54页 |
二、贵族公家读书讲经会 | 第54-56页 |
第四节 《诗经》与奈良、平安文学 | 第56-74页 |
一、从一蹈唐风到“和汉融合” | 第56-64页 |
二、《毛诗》大序与和歌歌论 | 第64-68页 |
三、《诗经》乐教精神与《源氏物语》 | 第68-71页 |
四、《诗序》解诗体例与《伊势物语》 | 第71-74页 |
第二章 中世《诗经》传播:禅林绝响 | 第74-93页 |
第一节 禅僧与《诗》传播 | 第74-79页 |
一、宋学新注本传来 | 第74-78页 |
二、中岩圆月引《诗》概览 | 第78-79页 |
第二节 博士家讲经古注、新注并存 | 第79-85页 |
第三节 《诗经》与中世文学 | 第85-93页 |
一、《闲吟集》与《诗经》 | 第85-88页 |
二、诗篇解释法的传播 | 第88-93页 |
第三章 近世《诗经》传播:儒林缤纷 | 第93-132页 |
第一节 “诗经宋学”地位的确立 | 第93-96页 |
第二节 出版兴盛与《诗》传播新变化 | 第96-108页 |
一、商业出版与《诗经》传播新变化 | 第96-99页 |
二、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大量出版对《诗经》传播的影响 | 第99-100页 |
三、江户时期《诗经》流传版本 | 第100-108页 |
第三节 幕府传《诗》官学范式 | 第108-120页 |
一、昌平校的变迁 | 第109-112页 |
二、《诗经》传授方法与学制 | 第112-120页 |
第四节 《诗经》与江户文学 | 第120-132页 |
一、《诗经》与江户文艺思潮 | 第120-124页 |
二、《诗经》对江户文人创作的影响 | 第124-132页 |
第四章 近代《诗经》传播:士林超越 | 第132-152页 |
第一节 明治讲《诗》概览与研究新气象 | 第132-142页 |
一、经筵《诗经》进讲 | 第133-135页 |
二、私塾讲《诗》 | 第135-136页 |
三、东京大学《诗经》讲授与研究新气象 | 第136-142页 |
第二节 “文学史”视野中的《诗经》观照 | 第142-152页 |
一、明治中国文学史编撰勃兴的原因 | 第143-146页 |
二、中国文学史视野中的《诗经》观照 | 第146-152页 |
结语 | 第152-156页 |
本论文相关主要史实年表 | 第156-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168-1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