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研究的缘由与现状 | 第11-14页 |
(一) 研究的缘由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三、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7-23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一) 混合式学习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混合式学习的模式 | 第18-20页 |
二、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二) 认知主义理论 | 第21页 |
(三) 多元智力理论 | 第21-22页 |
(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中师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 第23-25页 |
一、 面向小学语文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 第23-24页 |
二、 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中师生培养人文素质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中师学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 第25-30页 |
一、 中师语文教材分析 | 第25页 |
二、 中师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三、 混合式学习应用于中师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 | 第27-30页 |
(一) 混合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优化教学效果 | 第28页 |
(二) 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中师生的职业特点 | 第28-29页 |
(三) 评价注重多元化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混合式学习在中师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的设计 | 第30-44页 |
一、 混合式学习应用于中师语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一) 理论上的可行性 | 第30-31页 |
(二) 现实条件的可行性 | 第31页 |
二、 混合式学习应用于中师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一)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本的学科原则 | 第31页 |
(二) 辅助性原则 | 第31-32页 |
(三) 主体性原则 | 第32页 |
(四) 参与性原则 | 第32页 |
(五)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 第32页 |
三、 混合式学习应用于中师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生分析 | 第32-33页 |
四、 混合式学习应用于中师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分析 | 第33-34页 |
五、 混合式学习应用于中师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 第34-37页 |
(一) 学生分析 | 第34-35页 |
(二) 学习目标的确定 | 第35页 |
(三) 媒体的选择与利用 | 第35页 |
(四) 学习活动的实施 | 第35-36页 |
(五) 学习结果的评价 | 第36-37页 |
(六) 教学反思与改进 | 第37页 |
六、 混合式学习应用于中师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 | 第37-44页 |
(一) 课前利用网络收集资料,自主学习 | 第37-39页 |
(二) 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分析文本 | 第39-42页 |
(三) 课后多种方式进行拓展延伸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混合式学习的效果及评价 | 第44-47页 |
一、 文化水平上 | 第44-45页 |
二、 口语表达能力上 | 第45页 |
三、 自主学习能力上 | 第45页 |
四、 协同合作能力上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1 | 第52-53页 |
附录 2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