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38页 |
一 台湾新诗血统探析 | 第13-21页 |
二 台湾现代诗接受的多源性及其螺旋型发展形态 | 第21-28页 |
三 研究现状与方法 | 第28-38页 |
第一章 断裂与重生:台湾现代诗的发展脉络 | 第38-71页 |
第一节 压抑中的自我解放:1950年代台湾诗坛的西化风潮 | 第38-49页 |
一、新诗传统的双重断裂 | 第39-42页 |
二、政治苑囿下的现代诗突围 | 第42-45页 |
三、“移花接木”:台湾现代主义诗潮滥觞 | 第45-49页 |
第二节 从现代到超现实:1960年代现代主义的狂飙突进 | 第49-61页 |
一、三足鼎立:谁主沉浮 | 第50-56页 |
二、迷途中的探险:盛开的现代诗艺之花 | 第56-61页 |
第三节 现实主义诗潮的涌现:《笠》诗社与新世代诗人群 | 第61-71页 |
一、内在律动:从诗集出版看台湾现实主义诗潮的脉络 | 第61-65页 |
二、台湾现实主义诗潮的觉醒与再出发 | 第65-71页 |
第二章 诗学分歧与权力角逐:台湾现代诗潮的分化与融合 | 第71-104页 |
第一节 主知与抒情、现代与象征:台湾现代诗的确立和内部争论 | 第72-81页 |
一、“现代派”与“蓝星”的分野 | 第73-77页 |
二、覃子豪对象征主义的辩护 | 第77-81页 |
第二节 明朗与晦涩、西方与古典:文化传统与西方诗学的交叠共生 | 第81-93页 |
一、“新诗闲话”论战与现代主义解释群体 | 第82-85页 |
二、《天狼星》论战与余光中的“新古典主义” | 第85-89页 |
三、葡萄园诗社、笠诗社对现代诗的反思与纠偏 | 第89-93页 |
第三节 想象与现实的角力:文化转型年代现代诗路的沉浮 | 第93-104页 |
一、民族、现实、本土:文化转型的内里逻辑 | 第93-95页 |
二、第三种方向:本土写实解释群体的出现 | 第95-99页 |
三、诗与现实的理想距离:“关唐事件”对现代诗的冲击 | 第99-104页 |
第三章 历史的迷雾:“两个根球”及其对台湾现代诗的辐射 | 第104-122页 |
第一节 殖民抵抗与诗学建构:多重质素影响下的台湾新诗精神 | 第104-113页 |
一、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从文化、语言、身份等方面的考察 | 第105-107页 |
二、台湾新诗精神:从作家到文本的探索 | 第107-110页 |
三、银铃会:日据前后台湾新诗的承接与现代化契机 | 第110-113页 |
第二节 从外在规避到内里承续:大陆新诗传统的延传与新变 | 第113-122页 |
一、“心有千千结”:大陆新文学传统在台湾 | 第113-115页 |
二、不泯的诗魂:渡海诗人对大陆诗学的承续与背离 | 第115-119页 |
三、坚守理想再出发:多元文化荫护下的个性追逐 | 第119-122页 |
第四章 魂归何处:中国情结与台湾意识的双重变奏 | 第122-151页 |
第一节 放逐的多个“面孔”:前行代诗人的精神困境 | 第123-133页 |
一、无处安放的灵魂:放逐者心相探微 | 第123-126页 |
二、寻找“乌托邦”:放逐后的解构与建构 | 第126-129页 |
三、月是故乡明:剪不断的乡愁 | 第129-133页 |
第二节 现实的关怀:本省诗人的情感依恋 | 第133-142页 |
一、台湾土著社会的形成与台湾意识 | 第133-136页 |
二、台湾本土人之情感压抑与反抗形式 | 第136-139页 |
三、两个根球说:为省籍诗人正名 | 第139-142页 |
第三节 民族诗风的确立:新生代诗人的灵魂追慕 | 第142-151页 |
一、影响的焦虑:在传承中反叛 | 第142-147页 |
二、文化中国的想象:新世代诗人的民族情感 | 第147-148页 |
三、本土情怀:新世代诗人的“台湾现实”意识 | 第148-151页 |
第五章 “合力”同构中的美学图景:台湾现代诗的美学特色 | 第151-181页 |
第一节 物象的内心灵视:台湾现代诗的超现实经验 | 第152-161页 |
一、意象思维:诗人汲取生活的方式 | 第153-156页 |
二、魅惑的精灵:超现实主义在台湾 | 第156-158页 |
三、“晦涩”的由来:超现实主义的技巧表现 | 第158-161页 |
第二节 现实的诗化展开:台湾现代诗的生活美学 | 第161-171页 |
一、在反抗中“浴火重生”:台湾现实主义诗学的两个维度 | 第161-164页 |
二、土地、情爱、意义:现实主义的审美视域 | 第164-167页 |
三、反映与反应:台湾现实主义诗学的深化 | 第167-171页 |
第三节 传统诗美的再造:台湾现代诗的古典重铸 | 第171-181页 |
一、现代主义的古典情愫:战后潜滋暗长的传统诗学 | 第171-173页 |
二、题材的模仿与意蕴的锤炼:回归古典的表现形式 | 第173-177页 |
三、“拈花”或“化蝶”:台湾现代诗中的释、道美学 | 第177-181页 |
结语 | 第181-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5页 |
致谢 | 第195-19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