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关系--浙江金华五金制造业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创新的国际化趋势 | 第9-10页 |
·新形势下的分工与合作 | 第10页 |
·开放式创新模式 | 第10-11页 |
·问题提出 | 第11-16页 |
·中国中小企业创新现状 | 第11-12页 |
·浙江金华五金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组织学习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及可能创新点 | 第16-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可能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文献回顾 | 第21-39页 |
·组织学习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组织学习概念 | 第21-22页 |
·组织学习的维度分类 | 第22-23页 |
·动态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动态能力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23-24页 |
·动态能力的概念 | 第24-26页 |
·动态能力维度分类 | 第26-28页 |
·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35页 |
·开放式创新产生背景 | 第28-30页 |
·开放式创新概念与特点 | 第30-32页 |
·开放式创新分类 | 第32-34页 |
·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基于文献综述的关系整理 | 第35-39页 |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的关系整理 | 第35-36页 |
·动态能力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关系整理 | 第36-37页 |
·组织学习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关系整理 | 第37-39页 |
3 研究假设和实证研究设计 | 第39-46页 |
·研究假设 | 第39-42页 |
·组织学习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 第39页 |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 | 第39-40页 |
·动态能力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 第40-41页 |
·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 第41-42页 |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变量的测量 | 第42-46页 |
·自变量 | 第42-43页 |
·中介变量 | 第43-44页 |
·因变量 | 第44-45页 |
·控制变量 | 第45-46页 |
4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 第46-72页 |
·问卷调查 | 第46-50页 |
·样本问卷调研 | 第46页 |
·问卷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47-50页 |
·数据分析 | 第50-57页 |
·信度分析 | 第50-51页 |
·效度分析 | 第51-55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5-57页 |
·回归分析 | 第57-62页 |
·多重共线性与异方差检验 | 第57-58页 |
·组织学习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回归分析 | 第58页 |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的回归分析 | 第58-59页 |
·动态能力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回归分析 | 第59-60页 |
·动态能力中介作用分析 | 第60-62页 |
·模型修正 | 第62-67页 |
·假设检验结果 | 第62-63页 |
·动态能力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63-65页 |
·修正模型相关性分析 | 第65页 |
·修正模型回归分析 | 第65-67页 |
·结果讨论 | 第67-72页 |
·组织学习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 第68-69页 |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 | 第69-70页 |
·动态能力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 第70-71页 |
·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 第71-7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研究局限 | 第73页 |
·研究启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附录1:企业调查问卷样卷 | 第83-86页 |
附录2:部分样本企业名单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