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说辞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说辞的发端 | 第11-23页 |
一、 《尚书》中的说辞 | 第11-16页 |
(一) 《尚书》体式及涵盖内容 | 第11-12页 |
(二) 君臣对话体的开端:“谟”与“训” | 第12-14页 |
(三) 对后世说辞的影响 | 第14-16页 |
二、 《国语》——记言的集大成之作 | 第16-23页 |
(一) 《国语》记言内容、形式及成因 | 第16-19页 |
(二) 对《尚书》的继承和发展 | 第19-21页 |
(三) 言说立场的转变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说辞的发展 | 第23-29页 |
一、 《左传》——上承规谏之辞,开启行人辞令 | 第23-24页 |
(一) 《左传》——言事相兼的新体例 | 第23-24页 |
(二) 言说者身份、心理的变化 | 第24页 |
二、 谏说之言与行人辞令 | 第24-29页 |
(一) 规谏传统的承续与发展 | 第24-27页 |
(二) 《战国策》外交说辞的先导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说辞的成熟—顶峰之作《战国策》 | 第29-39页 |
一、 游说之风的盛行 | 第29-32页 |
(一) 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 | 第29页 |
(二) 言说主体——纵横策士的涌现 | 第29-32页 |
二、 与春秋行人辞令的比较 | 第32-39页 |
(一) 思想倾向的传承与转变 | 第32-34页 |
(二) 《战国策》说辞的文学特色 | 第34-39页 |
第四章 《孟子》中的论辩之辞 | 第39-46页 |
一、 《孟子》论辩语言的艺术特色 | 第39-42页 |
二、 《孟子》与《战国策》说辞特色的比较 | 第42-46页 |
(一) 情感倾向 | 第42-43页 |
(二) 游说手段 | 第43-44页 |
(三) 语言表达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