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1-14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4-2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第四节 、资料范围 | 第22-27页 |
第一章 朝鲜鸟铳对清朝的影响 | 第27-59页 |
第一节 16-17 世纪火绳枪流布远东考 | 第27-43页 |
第二节 李朝铳手与 1619 年的富察之役 | 第43-50页 |
第三节 “丙子虏祸”与从征松锦 | 第50-55页 |
第四节 旗下朝鲜铳手 | 第55-59页 |
第二章 16-17 世纪俄国东进与黑龙江冲突 | 第59-79页 |
第一节 俄罗斯与东方穆斯林汗国的冲突 | 第60-64页 |
一、 奥斯曼—克里米亚联军远征阿斯特拉罕 | 第61-63页 |
二、 哥萨克袭击玉龙杰赤 | 第63-64页 |
第二节 火器与早期(顺治朝)清俄冲突 | 第64-68页 |
第三节 两次雅克萨战役前后黑龙江清军火器数目考 | 第68-79页 |
第三章 16-18 世纪中亚火器东传研究 | 第79-106页 |
第一节 16 世纪中亚火器传播史—以奥斯曼火器为中心 | 第79-86页 |
第二节 15 至 17 世纪卫拉特蒙古火器史 | 第86-92页 |
第三节 准噶尔火器“赞巴拉克”入清考 | 第92-106页 |
第四章 八旗汉军火器营始末考 | 第106-146页 |
第一节 清入关前之“黑营”、“火器营”考辨 | 第106-113页 |
第二节 “西鞑”的威胁与汉军火器营创设 | 第113-119页 |
第三节 营制的变迁 | 第119-129页 |
第四节 火炮、鸟枪与齐射战术 | 第129-138页 |
第五节 火器营的裁撤 | 第138-146页 |
第五章 和通泊之役:清准战争个案研究 | 第146-176页 |
第一节 战前双方之态势 | 第147-157页 |
第二节 和通泊之战的彻底检证 | 第157-167页 |
第三节 战后准噶尔的侵扰 | 第167-173页 |
第四节 和通泊之战的历史意义 | 第173-176页 |
结论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
附录 | 第185-22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25-226页 |